如何读”善书不择纸笔”
Zensho wa shihitsu wo erabazu
“善书不择纸笔”的含义
“善书不择纸笔”意味着优秀的写作或书法技能不会受到所用工具或材料质量的影响。
它教导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即使通过简陋的方式表达,也不会失去其本质的优秀。
这个谚语有时用来回应那些通过责怪工具或环境来找借口的人。
它也用于强调基本能力和内容的重要性。熟练的书法家可以用任何毛笔写出美丽的字。
同样,内容优秀的书无论写在什么纸上都会触动读者的心。
在现代,这被理解为实质比形式或外观更重要的教训。
它显示了培养基本技能的重要性,而不是花太多时间安排条件和环境。这个智慧在今天仍然适用。
起源和词源
这个谚语的起源没有明确的文献记录。但是,人们相信它是在中国书法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
“善书”一词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优秀的书或文章”,另一种是指”优秀的书法技能”。
这个谚语对两种含义都有深刻的寓意。
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书法工具有很强的执着。人们追求好毛笔和好纸张。
同时,也存在着真正的大师即使用简陋的工具也能创作出宏伟作品的观念。
这种对比的哲学传到日本,并确立为这个谚语。
如果我们将”善书”解释为”优秀的书”,它意味着内容优秀的书无论写在多么粗糙的纸上都不会失去其价值。
在江户时代的日本,纸张是珍贵的商品。然而人们认识到,优秀的思想和知识不会受到媒介质量的影响。
就这样,这个谚语代代相传。它表达了一个普遍真理:无论在技能还是内容方面,本质价值都不依赖于外在条件。
使用例子
- 他的论文证明了善书不择纸笔——即使是写在学生笔记本上的草稿已经很出色了
- 不要责怪你的工具;正如人们所说,善书不择纸笔
普遍智慧
“善书不择纸笔”所显示的普遍真理是洞察人类容易混淆本质与形式。
我们经常沉迷于安排外在条件。我们推迟打磨真正重要的东西——内容本身。
为什么人们执着于工具和环境?因为安排外在条件比培养内在自我更容易。
你可以买一支好毛笔,但获得优秀的书法技能需要长期训练。你可以准备一个精美的书房,但通过深入思考产生优秀内容需要时间和努力。
这个谚语代代相传,因为它看透了人类的这个弱点。我们是找借口的天才。
工具不好,环境没准备好,条件不合适。通过这些借口,我们试图回避自己的不成熟。
但我们的祖先更明智。他们知道真正优秀的东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会失去光辉。
他们知道真正的能力恰恰在不完美的条件下得到检验。这种严格而温暖的观点蕴含在这个谚语中。
当AI听到这个时
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证明了一个了不起的定理。
即使通过有噪声的通信信道,你也可以通过使用适当的纠错码完美地传输信息。换句话说,如果你想传达的本质是坚实的,传输媒介的质量是次要问题。
这完全符合”善书不择纸笔”所表达的真理。
考虑一个具体例子。在互联网上,数据被分成小包并附加错误检测码发送。
即使某些部分在传输过程中损坏,接收方也可以恢复它们。信息的本质即使通过质量差的线路也不会受损。
同样,优秀书籍的核心价值无论是印在豪华纸张上还是抄在粗糙纸张上都不会改变。
更有趣的是信息量的定义。香农在数学上将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减少的程度”。
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减少读者的无知并加深理解。这种效果与纸张质量或毛笔质量无关。
相反,信息论教导我们,减少内容冗余和浓缩本质才是重要的。古代中国圣贤在没有数学证明的情况下直觉地理解了这个原理。
对今天的教训
这个谚语教给现代人的是在当前环境中尽力而为的重要性,而不是等待完美条件。
我们倾向于想,”如果我有更好的工具”或”如果我有更好的环境”。我买了新电脑就会认真。我找到安静的地方就会学习。
但当我们这样等待时,宝贵的时间就过去了。
真正重要的是你内在的力量。工具和环境可能有助于发挥那种力量,但它们不会创造你的基本能力。
你现在用你拥有的东西能做什么?认真面对这个问题是成长的第一步。
这个谚语给你停止找借口并采取行动的勇气。完美的准备并不存在。
即使在不完美的情况下,你也可以展示你的基本力量。相反,约束激发创造力并磨练真正的能力。
从今天开始,为什么不停止责怪条件,相信自己,迈出前进的第一步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