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人不善言辞,善于言辞的人不善良”的读音
Zensha wa ben narazu, bensha wa zen narazu
“善良的人不善言辞,善于言辞的人不善良”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真正善良有德的人不会用巧言来装饰自己。另一方面,善于雄辩的人未必是好人。
真正做善事的人不需要用言语来夸耀。他们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来装饰自己。
与此同时,能说会道的人往往倾向于用言语迷惑他人。他们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好。这句谚语基于对人性的仔细观察。
人们用这句话来警告那些只会说不会做的人。它也帮助我们认识到那些行为真诚的人的价值,即使他们看起来平凡。
现代社会往往强调表达技巧和沟通能力。但这句谚语提醒我们,善于言辞和品格良好是两回事。
它教导了关于人性的不变真理。默默行动的人比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的人更值得信赖。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来自中国古代典籍《道德经》(老子)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哲学家。他以教导自然朴素和无为的哲学而闻名。
原来的中文短语”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传到日本后,按日语方式读音。确立为”善良的人不善言辞,善于言辞的人不善良”。
在老子的哲学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朴素简单的。它们不需要用巧言来彰显自己。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东方的德行观。
道德高尚的人是谦逊的。他们不炫耀自己的善行。
有趣的是,老子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当时游说诸侯的雄辩之士非常活跃。
在那种背景下,老子强调内在充实胜过言语技巧。这种教导传到日本后,与武士”不言而行”的精神深深契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深深扎根于日本的价值观中。
使用例子
- 那个政治家演讲很精彩,但”善良的人不善言辞,善于言辞的人不善良”,所以我们需要看他们的实际行动
- 他话不多,但总是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真是”善良的人不善言辞,善于言辞的人不善良”
普世智慧
人类有一个奇特的品质。真正做有价值事情的人最不愿意谈论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真正的善行不是出于自我满足或需要认可。它们自然地从内在的真诚中流淌出来。
行善本身就是目的。这些人不觉得需要告诉别人。
另一方面,雄辩的人未必是坏人。但人类有用言语填补内心焦虑或空虚的倾向。
当实质缺乏时,人们变得健谈。他们试图通过装饰言语来说服自己和他人。
这个普遍真理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与言语和实质之间的差距作斗争。
每个时代都有用美丽词藻迷惑他人的人。每个时代也都有默默行善的无名之人。
这句谚语鼓励我们培养看透本质的眼光。不要被表面的华丽言辞所迷惑。看这个人的行动和生活方式。
它也教导我们关于自己。做一个通过真诚行动而非言语装饰来展现自己的人。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香农从数学上证明了通信信道有一个称为”容量”的上限。
例如,如果你试图增加每秒发送的信息量,错误混入的概率总是会上升。这是接近物理定律的约束。
人类的言语可以看作是同样的通信信道。你每分钟能说的话数是有限的。这就是带宽。
有趣的是,当你提高说话速度时,单位时间内的信息量增加。但大脑用于验证和检查每个词的资源减少。
换句话说,你说得越流利,准确性检查就越弱。这是在速度和精度之间分配大脑有限处理能力的权衡。
实际研究表明,说话更快的人犯更多错误和逻辑跳跃。相反,谨慎说话的人在说话前经过多重验证过程。
他们说的话更少,但信息可靠性更高。这与数据通信具有相同的结构,添加纠错码会降低传输速度。
古代中国圣贤不知道香农定理。然而他们直觉地掌握了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约束。
雄辩与真诚之间的反比关系不是巧合。这是信息处理的必然性。
对今天的启示
我们生活在社交媒体和演示的时代。自我表达技能受到高度重视。但这句谚语教给我们重要的平衡感。
我们是否花了太多时间用言语装饰自己?我们的实际行动是否支撑着我们所说的话?我们需要问自己这些问题。
当你评价某人时,要看透他们的言语。注意他们日常的小行动。
注意那个随意帮助有困难的人的人。默默遵守承诺的人。没人看时诚实工作的人。重要的是要有不错过这些人价值的眼光。
至于你自己,试着在用言语表达之前通过行动来展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善行未必是坏事。
但如果那成为目的,你就错过了要点。即使没人看,即使没人赞扬,也要安静而坚定地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如果你能成为具有那种安静力量的人,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充实。言语谦逊,行动真诚。
这就是这句古老谚语向我们这些生活在今天的人传达的温暖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