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知远而不知近”
Tōki wo shirite chikaki wo shirazu
“知远而不知近”的含义
这句谚语指出了人类认知中的一种偏见。人们能够清楚地理解遥远的未来事务或他人的问题,却看不清身边的问题或无法很好地了解自己。
你可以对别人的恋爱生活给出完美的建议,但涉及到自己的感情时却变得盲目。你可以雄辩地讨论公司的未来战略,却无法理清今天的工作重点。
这个表达揭示了直接参与如何阻碍客观判断。我们与某事物的距离越远,就越能冷静地看待它。太近的事物反而难以看清。
人们至今仍在使用这句话。它警告那些批评他人却忽视自己缺点的人,也提醒那些被眼前任务缠身而失去真正重要事物视野的人。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的确切来源尚不清楚。然而,其结构表明受到了中国古典思想的影响。”远”与”近”的对比是东方哲学中的常见模式。
这个表达突出了人类认知中一个有趣的矛盾。它对比了”远”和”近”的事物,包括物理和心理距离。
我们可以客观地分析遥远的未来事务或他人的问题,这使它们更容易理解。但我们无法冷静地看待自己的事务或眼前的问题。直接参与会蒙蔽我们的判断。
类似的表达出现在江户时代的道德教育书籍中,这表明这句话在日本已经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
当时的人们也注意到了人类的普遍倾向。他们看到我们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却忽视自己的缺点,观察到我们能为遥远的未来制定计划却忽视今天的任务。
这句谚语就是从这样的人性观察中诞生的,作为智慧代代相传。
使用例子
- 他详细地谈论世界事务,但”知远而不知近”完美地描述了他如何完全忽视自己家人的感受
- 作为管理顾问,他能识别其他公司的问题,但”知远而不知近”适用于他对自己公司问题的盲目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揭示了人类认知中的一个根本悖论。当我们与事物保持距离时,能看得更清楚。太近的事物反而变得看不见。为什么存在这种矛盾?
答案在于直接参与的重量。与我们相关的事务承载着情感、利益和自尊。这些因素干扰了客观的观察。
我们试图客观地看待,但无意识地做出有利的解释。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冷静地分析他人的事务或遥远的未来,因为这些不带有情感负担。
这就像站在山峰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风景,但看不到脚下的小石头。
这种人类特质作为生存策略是有意义的。如果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会摧毁我们的信心,使我们无法行动。
某种程度的认知扭曲起到自我防御的作用,可能对心理健康是必要的。然而,当这种倾向过度时,我们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失去了对珍贵事物的视野。
我们的祖先留下这句谚语是为了传授重要的教训。我们必须意识到这种人性。有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尝试客观地看待自己。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人类大脑根据与目标的距离切换信息处理模式。对于远距离目标,它只提取精华。对于近距离目标,它处理每个细节。这就是认知科学揭示的心理距离效应。
例如,别人的人生规划看起来很简单:”做你想做的就行。”但你自己的职业选择变得复杂,你担心父母的期望、经济焦虑和友谊。
大脑在观察远距离目标时自动过滤噪音,只提取核心信息。容易理解远距离事物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理解,大脑只是自动简化了。
对于近距离目标,大脑全力运转。问题越近,似乎相关的因素就越多。信息过多使大局变得不可见。
研究显示了有趣的结果。人们对100米外地点的工作计划估计比1米外的计划更乐观,认为远距离任务会更快完成。
这句谚语指出的不是知识的缺乏,而是我们认知系统的结构特征。理解近距离事物需要有意的努力。我们必须退后一步,采用我们用于远距离事物的抽象视角。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现代人客观看待自己的重要性。在社交媒体上,你可以严厉批判他人的生活方式,却无法改变自己的习惯。
你为朋友的问题提供完美的建议,但对自己的问题却拖延不决。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吧?
关键是了解这种人性特质并有意识地改变视角。试着把你的烦恼写在纸上,然后问自己:”如果朋友带着这个问题来找我,我会说什么?”
想象你未来的自己会如何判断今天的选择。”五年后我会如何看待这个决定?”这样的小技巧可以揭示那些太近而看不见的东西。
你不需要完美的客观性。只需偶尔花时间退后一步观察自己。仅此一点就能帮助你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
你已经看远方的事物太久了。为什么不把目光转向脚下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