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は忘れた頃にやってくる”的读音
tensai wa wasureta koro ni yatte kuru
“天災は忘れた頃にやってくる”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当人们忘记了过去灾害的恐怖,警惕性减弱时,自然灾害就会再次袭来。
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大地震、台风、洪水等重大事件会以几十年到几个世纪的间隔重复发生。然而,人类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直接经历过灾害的一代人会老去,最终这些记忆会从社会中消失。然后人们开始忽视灾害准备,在危险的地方建造房屋,轻视防灾措施。正是在这种自满的时期,灾害会发生,仿佛看透了人类的心理。这句谚语主要用于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在教导持续准备和警惕重要性的语境中使用。它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表达了灾害作为一种必然性的可怕本质,当人类心理和自然现象周期重叠时就会发生——这些话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
起源与词源
这句谚语广为人知,被认为是物理学家和散文家寺田寅彦(1878-1935)说过的话。寺田寅彦也是夏目漱石的弟子,是一个将科学家冷静的观察眼光与文学表达力相结合的人。
他目睹了关东大地震(1923年)和昭和初期的自然灾害,在作为科学家从事灾害研究的同时,深入思考了人类记忆与灾害周期之间的关系。寺田在科学分析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现象的同时,担心人们如何让灾害记忆淡化。
然而,没有确凿的记录显示寺田寅彦实际上以书面形式留下了这些话,很可能这个表达是后人根据他的思想和言论整理而成的。尽管如此,它作为代表他对灾害警告精神的话语而确立,至今仍是防灾领域经常引用的格言。可以说这确实是符合寺田寅彦的话语,科学思维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相结合。
趣闻
在他著名的散文《自然灾害与国防》中,寺田寅彦还引用了另一句关于日本人对灾害乐观本性的谚语:”过了喉咙就忘了热。”他使用了多个谚语,不仅仅是一次灾害经历,来表达人类健忘的本性。
此外,这句谚语创作的背景包括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和大正时代袭击日本的众多重大灾害。从安政大地震(1855年)到关东大地震(1923年)间隔了大约70年,这是一个人们真正体验到灾害”在忘记的时候到来”的时代。
使用例
- 仅仅因为最近地震很少就不应该放松警惕,因为天灾在忘记的时候到来
- 在整理防灾用品时,我想起了天灾在忘记的时候到来这句话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这句谚语的含义变得更加复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过去灾害的记录被详细保存,可以随时访问。天气预报和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也有所提高,使得灾害”在忘记的时候到来”的情况比以前更不容易发生。
然而,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新的问题也出现了。有一种现象是人们习惯了每天流动的灾害信息,导致他们的危机意识变得麻木。此外,过度依赖科学技术可能会产生”因为我们可以预测所以没关系”的自满情绪。
此外,在现代,这句谚语已经开始在自然灾害以外的领域使用。在对各种周期性发生的风险发出警报时会引用它,如经济危机、大流行病和网络攻击。特别是在2020年COVID-19大流行传播期间,这句谚语经常在指出过去大流行病的教训没有得到利用的语境中使用。
正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泛滥,我们可能需要重新考虑这句谚语的本质含义,以免失去真正重要的教训。
当AI听到时
现代社会正在发生一种令人惊讶的现象——”遗忘的加速化”。在社交媒体上信息以秒为单位流动,新闻也在几天内就被替换的今天,我们的记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淡化。
从东日本大地震(2011年)到熊本地震(2016年)间隔5年,从熊本地震到能登半岛地震(2024年)间隔8年。过去可以称为”遗忘之时”的数十年间隔,在现代已经缩短到10年以下。然而我们的遗忘速度比这还要快。
比如,东日本大地震的海啸影像至今仍然震撼人心,但其后重建的艰辛和教训已经从许多人的记忆中淡去。在Twitter(现为X)上,重大灾害的话题标签不到一周就会被其他话题淹没。
也就是说,寺田寅彦在1935年指出的”人类容易遗忘”这一特性,正被现代科技超速放大。结果,天灾不再是在”遗忘之时”到来,而是在”遗忘之前”、”正在遗忘之中”就降临的时代。
这种逆转现象意味着维持防灾意识变得更加困难。正因为处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才更需要有意识地努力保持记忆。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我们的是”准备的重要性”和”传承记忆的意义”。不仅仅是灾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都会周期性地到来。特别是在好时光中为下一次考验做准备是很重要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在个人和组织层面应用这个教训。在家里,这包括检查防灾用品和确认疏散路线;对于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审查危机管理系统和制定BCP(业务连续性计划)——有很多事情应该在和平时期做。
这句谚语还教导了跨代传递知识的重要性。如果你经历过灾害,你有责任将这些记忆和教训传递给下一代。相反,如果你没有直接经历过,你需要倾听祖先智慧并继续学习的态度。
忘记是人类自然的活动,但有意识地将不能忘记的东西保持在记忆中并将其转化为行动——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可能是这句谚语要求我们的生活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