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的灾祸尚可避免,自作的孽障无法逃脱”的读音
Ten no naseseru wazawai wa nao nogareubeki mo, mizukara naseseru wazawai wa nogarubeki karazu
“天降的灾祸尚可避免,自作的孽障无法逃脱”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自然灾害可能可以避免,但由自己行为造成的灾祸必定会找上门来。
自然灾害或不可避免的不幸有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准备和行动来预防或减轻。然而,由自己的错误行为或过失造成的灾难必然会回到你身上。
这是因为它们是你自己选择和行为的直接结果。
人们用这句谚语来警告那些犯错或行为不当的人,后果必然会随之而来。它也提醒个人注意日常行为的重要性。
今天,人们在解释个人责任或因果关系原理时会引用这句话。它表达了一个简单的人生真理:你的行为总是有后果的,你无法逃避它们。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很可能来源于中国古代经典《尚书》,具体出自《太甲》篇。
原文用古汉语写作”天作孼、猶可違、自作孼、不可逭”。这是宰相伊尹在劝诫商朝太甲王时说的话。
“孼”字意为灾祸,”違”意为避免,”逭”意为逃脱。这句话源于中国古代的”天命”哲学。
自然灾害被视为天意,但人类可能通过谦逊的行为来避免它们。然而,由自己错误行为造成的灾祸无法逃脱,因为它们源于个人选择。
这一教导随着儒家思想传入日本。统治者和武士阶层将其视为重要的警示。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将其作为重要的道德教育材料。
这一哲学清楚地区分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并质疑人类的责任。它影响了日本伦理价值观的形成。
虽然语言本身是古典的、难懂的,但其本质包含了即使在今天也适用的普遍真理。
有趣的事实
这句谚语中出现的”逭”字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极其罕见。它意为”逃脱”,但比常用的”逃”字带有更强的语气。
它暗示”绝对无法逃脱”。这一个字的选择反映了强烈的警告:你永远无法逃脱自作孽的后果。
“孼”字也很特殊。最初它意为”从树桩上长出的嫩芽”,后来代表”灾祸”或”麻烦的根源”。
就像嫩芽自然萌发一样,灾祸也会自然产生。这种隐喻意义反映了汉字本身蕴含的深刻哲学。
使用例句
- 他通过不诚实的手段获得利润,但正如俗话说的,天降的灾祸尚可避免,自作的孽障无法逃脱——一切最终都暴露了
- 我从不忽视防灾准备,但我记得天降的灾祸尚可避免,自作的孽障无法逃脱这句谚语,它提醒我纠正自己的行为更加重要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传承了数百年,因为它指出了人类行为与其后果之间不可逃避的真理关系。
每个人都有逃避自己错误和不当行为后果的心理倾向。人们试图通过责怪自然灾害、声称运气不好或指责他人来减轻自己的责任。
但这句谚语无情地指出了本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如同物理定律一样确定。
无论你多么努力地逃避,无论你找多少借口,它最终都会回到你身上。
有趣的是,这句谚语说自然灾害”可能可以避免”。这给了人们希望。
它表明通过努力和智慧有可能克服困难。另一方面,它宣告由自己行为造成的灾祸”绝对无法逃脱”。
这种对比突出了人类自由意志和责任的分量。
我们的祖先深刻理解人们为自己行为负责的重要性。自由总是伴随着责任,选择总是伴随着后果。
这句谚语简洁而有力地传达了这一普遍真理。
AI听到这句话时
控制系统有两个重要条件:”可观测性”和”可控性”。简单地说,就是系统状态是否可以测量,以及该状态是否可以朝着期望的方向修正。
外部自然灾害就像撞击行驶汽车的侧风。只要你握着方向盘,就可以通过转向来补偿风的干扰。
系统的控制结构本身没有损坏,所以用传感器观察状态并用执行器修正的反馈回路仍然有效。
在控制工程中,这种干扰可以用”鲁棒控制”方法处理。数学证明表明在一定容差范围内可以保持稳定性。
然而,由自己行为造成的故障就像破坏方向盘本身。控制理论所说的”系统内部结构破坏”已经发生。
即使传感器和执行器保持完好,连接它们的控制路径也停止运行。这被称为”可控性丧失”。
无论你的控制算法多么优秀,恢复都是不可能的。你可以通过增加控制增益来处理干扰,但内部结构损坏的系统不再符合可控对象的条件。
这种根本的工程差异精彩地解释了这句谚语的核心。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给现代人的是,你掌握着自己人生的方向盘这一事实。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你的言行都被记录下来。
它们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你的未来。你随意发布的内容可能永远存在。这真是现代版的”自作孽”。
重要的是要注意每一个日常的小选择。如果你在无人看见时行为不诚实,或者认为不会被发现而做不道德的事情,它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回到你身上。
相反,通过诚实地生活,你可以保护自己。
不要忘记自然灾害和厄运可能可以避免这一积极信息。这句谚语教导我们,通过努力和准备有可能克服困难。
但同时,只有你自己的行为可以而且必须由你来控制。理解这两个观念之间的平衡是过上充实生活的关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