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の石”的读音
Tazan no ishi
“他山の石”的含义
“他山之石”是指将他人错误的言行或失败作为教训或警示,来纠正自己行为的意思。
这个谚语的本质在于,看到他人乍看之下与自己无关的错误或缺点时,要反思自己,谨慎行事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它不是简单地批评他人的失败,而是代表一种从中学习并将这种学习与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的态度。
它用于这样的情况:看到同事的工作失误、了解朋友的恋爱烦恼、听到企业丑闻新闻时,以”让我们把这当作他山之石”的形式使用。使用这个表达的原因是为了表现出将他人的失败当作自己的事情,谦虚地试图从中学习的积极态度。即使在现代,这个教导也被理解为自我发展和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思维方式。
起源与词源
“他山之石”起源于中国古典《诗经》中”小雅”所收录的诗歌。原文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传入日本后成为现在的形式。
这首诗的背景在于中国古代的玉石加工技术。当时,为了打磨美丽的玉石,要使用从他山带来的坚硬石头作为磨石。即使是看似毫无价值的粗糙石头,也成为美丽完成珍贵玉石的重要工具。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收集了约公元前11世纪到6世纪的诗歌,据说孔子参与了其编纂。在这个集子中,关于”他山之石”的诗歌被作为贤明统治者的教训来吟唱。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政治教导,即使是来自其他国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或人物,在治理自己国家时也可以作为参考或警示。
它从奈良到平安时代随着中国古典传入日本,最终确立为常用谚语。随着时间推移,它脱离了政治背景,作为更广泛意义上的自我改进教导而被珍视。
趣闻
作为”他山之石”原典的《诗经》,实际上是中国被称为”经书”的最高级别古典之一。孔子非常重视它,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它也是科举考试的必修科目。
有趣的是,用来打磨玉石的”他山之石”实际上是比翡翠硬度更高的石英或砂岩。在中国古代,利用这种硬度差异的打磨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采用了与现代宝石加工原理基本相同的方法。
使用例
- 让我们把那家公司的信息泄露事件当作他山之石,也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信息管理
- 把朋友跳槽失败的故事当作他山之石,我决定更加谨慎地进行准备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他山之石”的概念与信息时代的特征深度相关。通过社交媒体和新闻,我们每天都会遇到无数他人失败和成功的例子。企业丑闻、名人丑闻、身边人的个人轶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机会遇到”他山之石”。
特别是在商业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受到高度重视。分析其他公司失败案例并应用于自己风险管理的案例研究已成为商业战略的基础。在个人层面,通过求职网站上的跳槽经验谈或投资失败故事等,从他人经验中学习的文化也已扎根。
然而,在现代,我们也看到与原意不同的用法。有时被用来指”作为参考的好例子”,但这是错误的用法。原本是指”从失败或缺点中学习”,不用于成功故事。
另一方面,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这个教导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将他人的失败与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而不是仅仅作为娱乐来消费的态度变得更加重要。同时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谦逊已成为现代人所需的品质。
当AI听到时
很少有成语能像”他山之石”这样戏剧性地展现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变迁。在中国的《诗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字面意思是”别的山上的粗劣石头,也可以用来打磨自己美丽的玉石”。也就是说,这原本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失败或缺点来警戒自己的”反面教师”概念。
然而在传入日本的过程中,这个意思完全颠倒了。在现代日本,说”以他山之石为鉴”时,几乎肯定是指”参考其他好的事例”。NHK的语言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日本人都将其理解为”好的榜样”。
这种变化的背景在于日本”学习文化”的特点。日本历史上一直重视从中国和西方积极吸取优秀事物的”通过模仿实现发展”模式。因此,”向外学习”这样的表达自然而然地被理解为在积极语境下”学习好的东西”。
语言学家称这种现象为”意义的价值转换”。一个表达因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含义,这是极其罕见的现象。目前在中国,日式解释也在逐渐传播,甚至出现了全球化带来的”逆向输入”现象。
给现代人的启示
“他山之石”教给现代人谦逊和学习热忱的重要性。看到他人的失败时,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我会没事的”,但实际上,任何人都有犯类似错误的可能性。
要将这个教导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们首先需要转变视角,将他人的失败不是视为批评的对象,而是学习的机会。当我们在新闻中看到企业丑闻或在社交媒体上了解到某人的烦恼时,不应该将其视为他人的事情而不予理会,而应该首先思考”如果是我会怎样?”
在现代社会,正因为信息泛滥,这种态度变得更加重要。将他人的经验化为自己营养的能力将成为在快速变化时代中生存的智慧。
你不妨从今天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件?那里应该隐藏着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的提示。通过拥有从他人失败中学习而不是责备他们的心,你可以成为一个能够更好地成长自己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