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て板に水”的读音
Tateita ni mizu
“立て板に水”的含义
“立板上的水”是一个描述说话非常流利、毫不犹豫的谚语。
当水倒在立起的木板上时,它会猛烈地流淌下来,这个意象表达了说话者的话语如何顺畅、连续地流出而不中断。这个表达不仅仅指说话快,而是指能够以有条理、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方式说话的能力。
它用于描述擅长演示或解释的人、能够立即对问题给出准确答案的人,或在辩论中说话如此有说服力以至于压倒对手的人等情况。它也用来赞扬那些拥有广博知识、能够在任何话题上流利发言的人的雄辩能力。
使用这个表达的原因是,它能够通过流水这一视觉化且易于理解的意象,具体地表现”巧妙说话”这一抽象概念。即使在今天这个高度重视沟通技巧的时代,这个表达仍然被用作评价某人说话能力的恰当比喻。
起源与词源
“立板上的水”的起源来自实际的物理现象。当水倒在立起的木板上时,它会在表面猛烈地流淌下来。这种自然现象后来被用来描述人们说话的方式。
这个表达的背景在于日本的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在日本,有很多情况下木板被竖立使用,当下雨或水倒在上面时,人们经常目睹水像溪流一样滑下木板表面。这种景象正如水连续不断地流动而不停止的运动。
由于这个表达可以在江户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找到,我们知道它已经被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那个时代的人们很可能将这种熟悉的现象与雄辩的演讲者或毫不犹豫说话的人的表现重叠起来。
特别有趣的是,这个表达由流动的”水”和固定的”板”的组合构成。正因为板子不动,水在其上流动的力量显得更加突出。这种对比美妙地表达了说话者稳定的姿态和从他们那里流出的话语的势头。
使用例
- 部门经理的演示如立板上的水,使得即使是复杂的项目细节也变得容易理解
- 即使面对连珠炮般的问题,她的回答也如立板上的水,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中,”立板上的水”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在我们的信息化社会中,在短时间内准确传达大量信息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在线会议、演示和YouTube等视频流媒体平台上,需要流利的说话技巧来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然而,在现代,对”立板上的水”说话风格的评价变得复杂。虽然流利的说话技巧确实受到重视,但当某人说话过于流畅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人们会质疑”他们真的在思考的同时说话吗?”或”这些只是准备好的答案吗?”特别是当政治家或企业公关代表回答问题过于流利时,有时反而会产生不信任感。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短形式交流在现代已成为主流,减少了长时间以”立板上的水”方式连续说话的机会。相反,简洁地总结和传达要点的能力往往更受重视。
尽管如此,这个谚语所表达的技能——”以他人能理解的方式传达逻辑性和有条理思维的能力”——在所有时代都保持着价值。在现代,将这种能力与数字工具相结合,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沟通。
当AI听到时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立板流水”实际上并不代表完全的光滑。当水在板面上流动时,表面张力使水分子相互吸引,再加上与板面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会产生微细的摩擦。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可以发现,水接触板面的瞬间会稍微扩散,然后才顺着重力流下。这种”瞬间的停滞”才是关键所在。
完美的口才也是如此。对名演说家的讲话方式进行声学分析后发现,为了让听众理解内容而设置的微妙”停顿”,以及带有感情色彩的细微”迟疑”,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和安排的。即使是每秒300字左右的理想语速,在重要词汇前后也会进行0.1秒左右的调整。
如果真的存在像水一样光滑的说话方式,那必定是机械化而乏味的。人工语音之所以听起来不自然,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物理阻力”。
换句话说,”立板流水”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完全的光滑,而在于能够适度”触动”听众内心的绝妙平衡。物理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矛盾的真理:越是看起来完美的事物,实际上越是由精密的”不完美”构成的。
给现代人的启示
“立板上的水”教给现代人什么是真正的沟通技巧。它不是简单地快速说话或单方面传达准备好的内容。它教导我们以体贴他人、易于理解、逻辑性强且触动人心的方式说话的重要性。
在信息泛滥的现代社会中,需要在重视他人时间的同时高效沟通的技巧。这个谚语表明,为此需要日常的准备、练习和对他人的体贴。
此外,要获得像”立板上的水”这样的说话技巧,需要广博的知识和经验。保持对各种事物的兴趣并持续学习的态度,会在需要时带来流利的说话技巧。
你也应该尝试继续努力从对方的角度进行清晰的沟通。虽然这确实不能一蹴而就,但日常的积累必定会提高你的沟通技巧。如果你对他人有共情的感受,技巧自然会随之而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