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上の魚”的读音
Sojou no uo
“俎上の魚”的含义
“砧板上的鱼”指的是被置于自己无能为力的境地,处于受他人意志支配的位置。
就像被放在砧板上的鱼一样,指的是无法再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情况,命运由对方的判断和行动决定的状态。这个表达特别用于在谈判或冲突中明显被逼入不利地位的情况。
在商业场合中,可能用于对方完全掌控了合同谈判的情况,或者被选为裁员目标的情况。此外,当在审判中处于被告地位,或者在组织内等待纪律处分时,这些都可以真正称为”砧板上的鱼”的状态。
使用这个表达的原因是,鱼类作为生物所拥有的无助感和烹饪行为的单方面性与人类所处的境况重叠。即使在现代,也有无数情况是不管自己的意愿如何都要听从他人决定的,在这种时候,这个谚语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情况。
起源与词源
“砧板上的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典文学。这个表达源于烹饪时使用的砧板(manaita)上放置鱼类的情况。
放在砧板上的鱼无法再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如何烹饪由厨师的手决定。这种情况开始代表人们被置于自己无能为力的位置的境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在中国《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著名场景。有记录显示项羽对刘邦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意味着”对手处于刀和砧板的位置,而我处于被切的鱼的位置”,这正是成为”砧板上的鱼”的原型表达。
这个表达被认为是从平安时代开始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传入日本的。随着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学习中国古典,这个比喻表达也作为日本谚语得以确立。因为它是从日常烹饪行为中诞生的表达,所以跨越时代被许多人理解并继续使用。
趣闻
砧板(manaita)在古代中国不仅仅是烹饪工具,也是重要的仪式用具。由于它在向神明献祭时使用,”砧板上的鱼”这个表达被认为不仅包含被烹饪的意思,还包含像献给神明的祭品那样神圣而庄严的含义。
鱼类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自由”的象征。在水中自由游泳的鱼被固定在砧板的狭小空间里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这个表达所传达的无助感。
使用例
- 随着公司合并谈判的进展,我们已经处于砧板上的鱼的状态
- 在审判中证据被查获,我们完全成了砧板上的鱼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成为”砧板上的鱼”的情况实际上在增加。这是因为全球化和数字化大大增加了个人在大型系统中被摆布的机会。
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一旦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通过个人力量控制情况变得极其困难。这可以真正称为现代版的”砧板上的鱼”。此外,随着AI自动化的进步,人事评估和贷款审查由算法决定的情况在增加,创造了无论个人意愿或努力如何都由结果决定的环境。
另一方面,可以说在现代,由于强调信息公开和透明度,人们比过去更不容易单方面成为”砧板上的鱼”。保护工人权利和消费者保护的法律框架已经发展,保护弱势群体的制度也得到了加强。
然而,现实是由于经济差距扩大和就业不稳定,许多人对”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成为砧板上的鱼”怀有焦虑。随着终身雇用制的崩溃,即使是上班族也经常与被裁员的可能性共存。
正因为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获得避免成为”砧板上的鱼”的自卫措施,以及不幸发现自己处于这种情况时的应对方法变得重要。
当AI听到时
“俎上之鱼”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的话”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当时被项羽俘获的刘邦用”对方是刀和砧板,自己是鱼肉”来形容绝望的处境,这个场面与现代职场霸凌和黑心企业的结构惊人地相似。
分析刘邦当时的处境,可以发现三个关键要素:①压倒性的实力差距,②无处可逃的环境,③单方面的支配关系。这正是现代职场霸凌的典型模式。上司与下属的地位差异,经济困难导致的跳槽难题,组织内部的孤立状态——完全就是”俎上之鱼”的状态。
特别有趣的是,刘邦能够从这种困境中脱身,靠的是第三方(张良)的帮助和巧妙的谈判技巧。在现代职场霸凌的解决中,工会或外部机构等第三方的介入也被认为至关重要,这说明仅凭个人力量难以摆脱的结构性问题具有共通性。
两千年前的中国皇帝和现代黑心企业经营者展现出相同的权力行使模式,这说明人类的权力欲和支配欲是超越时代的普遍特性。
给现代人的启示
“砧板上的鱼”教给现代人,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自己无法控制的情况,如何面对这些情况是重要的。
首先,重要的是接受完全避免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无论多么谨慎地生活,有时都会遇到必须将事情交给他人判断的情况。在这种时候,与其恐慌,不如冷静地分析情况,尽可能地做好准备和对策。
此外,这个谚语教导我们平时建立可信赖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当你成为”砧板上的鱼”时,是否有人会支持你在后续发展中会产生很大差异。
最重要的是,即使暂时处于不利地位,也要相信这不会是永久的。虽然鱼在砧板上确实无力,但人类有智慧和意志。当环境改变时,也有可能重新获得控制权。
你也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成为”砧板上的鱼”。但不要把它看作结束,而要看作通往新开始的中转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