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は第二の天性なり”的读音
Shūkan wa daini no tensei nari
“習慣は第二の天性なり”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每天重复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会变得像天生特征一样牢固且不可改变。
换句话说,每天持续的习惯最终会成为那个人天然品格和能力的一部分,可以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动执行。它包含两个方面:如果你养成好习惯,它们会成为第二天性并丰富你的生活,相反,坏习惯则变得难以克服。
这句谚语主要用于教育和自我提升的语境中。在学习新技能、想要改变性格或儿童教育中用来解释持续努力的重要性。一旦习惯建立,它们会在无意识层面表达出来,使人能够在不依赖意志力的情况下采取理想的行动。在现代,这一原理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运动员的基础训练、建立学习习惯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起源与词源
“习惯是第二天性”据说起源于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话:”Consuetudo est altera natura(习惯是第二天性)”。这句格言深深植根于欧洲教育思想中,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一直被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不断引用。
据信它是在明治时代随着西方文明的引入而传入日本的。当时的日本正在经历快速现代化,积极采用西方教育原则和道德概念,这句格言也通过教育环境和启蒙书籍传播开来。它特别在”修身”课和道德教育中被定位为品格形成的重要教导。
“天性”这个词用来表达变得像天生特征一样牢固且不可改变的含义。自古以来,人们就直觉地理解日常积累塑造人类本质部分,这句格言用简洁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话语表达了这一点。它至今仍在教育和自我发展领域被频繁引用,这证明了它的普遍真理性。
使用例
- 由于坚持晨跑三年,正如”习惯是第二天性”所说,我现在如果不跑步就会感到不舒服
- 如果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正如”习惯是第二天性”所说,即使成年后也会自然地继续吸收知识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这句谚语的含义变得更加复杂和多面。在今天的数字时代,我们无意识地养成了许多新习惯。拿起智能手机的动作、查看社交媒体的频率、在线信息收集的模式——所有这些都成为了现代版的”第二天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习惯形成的速度大大加快了。应用程序通知系统和算法学习我们的行为模式,在更短的时间内创造更强的习惯。这有积极的方面,但也有创造依赖性行为模式的风险。
另一方面,现代时代也催生了”设计习惯”的概念。利用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见解,有意设计好习惯和打破坏习惯的方法论正在建立。通过基于应用程序的习惯管理、通过环境设计的行为改变以及从小改变开始的”微习惯”来科学控制习惯的运动很活跃。
然而,在今天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一旦建立的习惯也需要更新以适应时代。终身雇佣制时代的工作习惯在今天可能不适用。换句话说,现代人需要平衡习惯作为”第二天性”的固定性与适应时代的灵活性。
当AI听到时
“习惯成自然”这句话完美地诠释了脑科学中”神经可塑性”这一现象。当我们重复同样的行为时,大脑内部会真正形成新的神经回路,而旧的回路则会逐渐减弱。这不是比喻,而是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到的实际结构变化。
比如,对伦敦出租车司机大脑的研究发现,为了记忆复杂的道路信息,他们的海马体后部比常人发达得更大。音乐演奏者控制手指运动的运动皮层区域也会扩大。也就是说,习惯性行为正在重新编写大脑的物理”设计图”。
更有趣的是新习惯形成所需的时间。神经科学家发现,简单的习惯需要21天,复杂的习惯大约需要66天,神经回路就能稳定下来。到了这个时候,这种行为就会成为无需意识努力、自动执行的”第二天性”。
古人用”第二天性”来形容,正是因为他们直觉地理解了新神经回路所带来的”另一个自己”的诞生。习惯不仅仅是行为模式,而是建立在大脑这一物理基础上的”另一个自我”。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我们的是,日常小行为的积累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生活的力量。与其试图一次性努力寻求大的改变,不如找到每天哪怕一点点也能坚持的事情并使其成为习惯,这会带来更可靠和可持续的成长。
在信息泛滥、选择无数的现代社会中,选择什么成为习惯变得更加重要。漫无目的地看智能手机的习惯和阅读的习惯都会以同样的方式成为”第二天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选择和培养好习惯。
这句谚语也是希望的信息。即使你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意,今天开始的小习惯也一定会改变未来的自己。不要追求完美;重视持续。通过称为习惯的日常积累,沉睡在你内心的潜力一定会绽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