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老い易く学成り難し”的读音
Shōnen oi yasuku gaku nari gatashi
“少年老い易く学成り難し”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人在年轻时很快就会变老,但获得学问却极其困难和耗时。”
换句话说,它对比了时间流逝的速度与获得知识的困难,教导我们从年轻时就要认真学习的重要性。这里的”学问”不仅仅指知识的获得,而是指培养品格和获得深厚的教育。
这句谚语主要用于向年轻人传达学习重要性的场合,或作为对那些倾向于浪费时间的人的警告。有时也被年长者用来反思自己的经历时表达遗憾,想着”我年轻时应该更努力学习”。即使在今天,它仍经常被用作对学生的鼓励或对那些努力获得资格证书或自我提升的人的支持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人生教训,同时教导我们时间的有限性和学习的价值。
起源与词源
这句谚语源于中国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偶成》的开头句”少年易老学难成”。朱熹是南宋时期(12世纪)的代表性学者,被誉为新儒学的创始人。
这首诗是作为说明如何对待学习的教诲诗而创作的,全文是”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它在江户时代随着儒学传入日本,在武士阶层的教育中备受重视。
特别有趣的是,这首诗不仅仅是学习的鼓励,而是解释人生时间珍贵性的哲学内容。朱熹建立了称为理学的学术体系,强调不仅追求知识,还要追求品格完善的教育。因此,这首诗也传达了进行深度学习而非肤浅学习的重要性。
在日本,它在江户时代的寺子屋和藩校中被教授,从明治时代开始,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广为人知。即使在今天,它已确立为超越时代的普遍教诲,在教育场合中经常被引用。
趣闻
朱熹原诗的题目《偶成》,意思是”偶然创作的诗”,指的是将日常感悟化为诗句的作品。然而,令人着迷的是,这首”偶然”创作的诗在800多年后仍在世界各地被人们喜爱。
这句谚语中出现的汉字”学”原本既有”学习”也有”教授”的含义。这表明朱熹不仅表达了学习的困难,同时也表达了教导他人的困难。
使用例
- 看到面临大学入学考试却还不够认真的儿子,我想既然”少年容易变老而学问难以成就”,希望他趁现在能学的时候努力学习。
- 我40岁后开始学英语,但”少年容易变老而学问难以成就”这话说得真对——我年轻时应该更认真对待。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这句谚语的含义变得更加多层次。这是因为在我们的信息社会中,”学习”的定义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学习”以通过书籍积累知识为中心,但在现代,信息更新的速度急剧加快,曾经获得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因此,”学问难以成就”的含义从单纯的获得知识的困难扩展到持续适应不断变化社会的困难。
另一方面,在所谓的百年人生时代,”少年容易变老”这部分出现了新的解释。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再学习机会的增加,现在更多的人即使在60岁或70岁时也认为自己”还年轻”。循环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概念已经普及,无论年龄如何都持续学习已成为常态。
然而,正因为如此,这句谚语的本质仍然重要。时间有限、深度学习需要时间这一真理是普遍的。相反,在现代选择无限扩展的时代,早期识别应该学习的内容并集中精力的价值可以说是增加了。
当AI听到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会随着年龄发生物理性变化,直接影响学习能力。
最重要的变化是”神经可塑性”的下降。儿童大脑每秒约形成700个新的突触连接,但过了25岁后开始急剧减少。这意味着大脑吸收新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记忆的基本机制在逐渐减弱。
此外,”工作记忆”的容量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缩小。20多岁时平均能同时处理7±2个信息,但到了60多岁就降至约5个。学习新事物需要在头脑中同时操作多个信息,因此这种能力的下降对学习效率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有趣的是”晶体智力”的存在。此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会随着年龄持续增加。但从零开始学习新领域所需的”流体智力”却在20多岁后期达到顶峰后开始走下坡路。
大脑前额叶皮质中负责学习所需”认知灵活性”的部分老化得最快。这正是适应新思维和新技术变得困难的生物学根据。古人凭经验感受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背后的困难,被现代神经科学惊人准确地证实了。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我们的是关于如何使用时间的意识改革。正因为我们生活在容易把时间花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上的现代,将时间投资于真正重要学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重要的不是追求完美。与其因为”学问难以成就”而放弃,不如正因为这种困难而从今天开始。通过创造持续学习的习惯,即使每天只是一点点,我们也能让时间的流逝为我们所用。
此外,这句谚语也是对我们所有人,无论年龄如何,的鼓励之歌。我们认为”太晚了”的那一刻,实际上可能是我们站在新起跑线上的证明。既然”现在”是我们人生中最年轻的时候,想到什么的那一刻就是开始学习的最佳时机。
如果你现在有感兴趣的事情,有想要挑战的事情,那就是一个美好的起点。时间确实有限,但这也使每一天都成为无可替代的珍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