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本理论驾驭马匹的人,无法发挥马的真正本性”的读音
Sho wo motte gyo wo nasu mono wa uma no jō wo tsukusazu
“以书本理论驾驭马匹的人,无法发挥马的真正本性”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仅仅依靠理论和知识的人无法真正理解他们所从事工作的本质。
如果你试图仅凭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来控制马匹,你就无法深入理解马的真实感受或天性。
这个教导适用于所有实践领域,不仅仅是驾驭马匹。想象一个只读过手册就去工作的人。
他们在面对实际情况时会遇到困难。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真正的理解只能通过经验获得。
人们用这句谚语来警告不要过度依赖书本知识。即使在今天,它也用来形容那些通过了认证考试但缺乏实践经验的人。
它也适用于那些完美掌握理论但缺乏实地感觉的人。这个永恒的真理教导我们,真正的理解需要知识和经验并重。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很可能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韩非子》。这本书代表了法家哲学,写于公元前3世纪左右。
其中包含了一段讨论如何控制马匹的文字。
“御”意味着控制马匹。在古代,熟练驾驭马匹的技能极其重要。
在战场上控制战车和处理运输用马匹都是备受重视的实用技能。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那些试图仅凭书面理论来控制马匹的人永远无法真正理解马的真实感受或天性。
马是活生生的生物。它们有情绪、身体状况和个体差异,这些都在时刻变化。
书本包含一般方法,但如果不实际与马互动并获得经验,你无法知道面前这匹马的感受或需求。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实用学习。法家哲学尤其强调实践胜过理论,现实胜过抽象观念。
这句谚语就是在这种哲学背景下诞生的。后来传播到日本并被广泛使用。
使用例子
- 他只读商业管理书籍,但”以书本理论驾驭马匹的人,无法发挥马的真正本性”——他在实际店铺经营中遇到困难
- 即使你完美记住编程教科书,”以书本理论驾驭马匹的人,无法发挥马的真正本性”,所以首先实际编写代码很重要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所说的普世真理是知识与经验之间的本质差异。
自古以来,人类有两种理解事物的方式:”学习”和”体验”。然而,这两者永远不是同一回事。
为什么仅有理论是不够的?因为活的主体有无数变量和微妙元素,这些无法写入手册。
马作为活生生的生物,每天都有不同的情绪,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性格。
风力强度、周围声音、骑手的紧张感——一切都会影响马的反应。如此复杂的现实无法用文字表达。
人类有两种认知方式:用头脑理解和用身体理解。
无论对骑自行车的解释多么详细,如果不实际骑行,你就无法理解平衡的感觉。
即使你记住了烹饪食谱,如果不多次制作这道菜,你也无法掌握微妙的火候调节。
这句谚语能够传承如此之久,是因为人类一直面临着”知道某事”和”能够做某事”之间的差异。
知识只是起点。真正的理解只有通过面对主体、重复失败和磨练感官才能获得。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控制工程将操作系统的方法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开环仅基于”如果我这样做,应该会发生这种情况”的预测进行操作。闭环在观察主体反应的同时进行调整。
试图按照手册控制马匹是典型的开环控制。即使手册说”拉缰绳3厘米向右转”,实际的马可能疲倦或兴奋。
路面可能湿滑,或者风可能很强。这些变量是无限的。
即使是现代自动驾驶技术也认为完全的开环控制是不可能的。传感器必须不断检查周围环境。
另一方面,熟练的骑手从马的耳朵动作、肌肉紧张度和呼吸节奏中读取马的状态,瞬间调整自己的行动。
这是每秒接收数十次反馈的高速闭环控制。
控制理论数学上证明,随着反馈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你可以稳定地控制更复杂的主体。
有趣的是,当两个智能系统——人类和马——相互作用时,反馈变成双向的。
马也感知骑手的细微动作并做出反应。这正是现代机器人技术所追求的”人机协作控制”。
古人在没有方程式的情况下就掌握了这个本质。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你的是平衡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在我们信息丰富的现代社会,获取知识比以前容易得多。搜索互联网,你可以找到任何领域的诀窍。
但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忽视了”知道”和”能够做到”之间的差异。
当开始新事物时,你是否试图在采取行动之前做完美的准备?当然基础知识很重要,但一旦你学到了一定程度,你需要勇敢地投入实践。
不要害怕失败。迈出那小小的第一步。
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实践中。不顺利的经历、意外事件以及从中获得的洞察——这些才是让你成长的东西。
书本就像地图。仅仅盯着地图看不会告诉你那片土地的氛围、风的气味或道路的起伏。
只有实际走过那里,真正的理解才会出现。
用知识和经验这两只翅膀,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