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论述至高品德的人不会迎合世俗。”
Shitoku wo ronzuru mono wa zoku ni wasezu
“论述至高品德的人不会迎合世俗。”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讨论或试图实践最高品德的人很难与普通人和谐相处。他们的价值观根本不匹配。
那些追求崇高理想和真理的人,并不太在意大多数人所重视的世俗利益、荣誉或快乐。正因如此,其他人觉得他们难以理解。有时他们会变得孤立。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错了。相反,这被视为追求真正品德之人的自然命运。
那些不随波逐流,不跟随常识或潮流,而是坚持自己信念的人,自然会与大多数人处于不同的位置。
这句谚语积极地看待这种孤独的立场。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那些追求真正价值之人孤独感的视角。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被认为受到古代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影响。”至德”一词意指至高品德或完美品德。这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老子教导说”上德不德”。他认为拥有真正品德的人不会有意识地思考品德。他们存在于与世俗价值不同的境界中。
“不和于俗”这个短语意味着不融入普通人群。这里的”俗”指的是被利益和欲望束缚的日常世界。
那些追求崇高理想和品德的人,自然会形成与大多数人所重视的不同的观点。
这句谚语在日本扎根,很可能是通过禅宗佛教和儒学的影响。江户时代的学者在讨论追求真正学问和品德时,可能使用了这样的表达。
不在意世俗评价或利益而追求真理和品德是高尚的这一思想,深深植根于日本的精神文化中。这个短语的结构本身表明它起源于学术语境。
使用例子
- 他认真倡导环境保护,但论述至高品德的人不会迎合世俗——在利润至上的企业社会中,他被孤立了
- 老师追求学问本质的课程不受欢迎,但我想论述至高品德的人不会迎合世俗吧
普世智慧
人类社会一直有两种类型的价值观。一种追求可见的利益和快乐——世俗价值。另一种追求不可见的理想,如真理和品德。
这句谚语所展示的是人类社会的结构性真理。这两种价值体系根本上是不相容的。
为什么有崇高理想的人会变得孤立?因为大多数人关注具体的事物,如日常生活、眼前利益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这对人类来说是自然的。
但那些追求真理和品德的人不寻求即时回报。他们的兴趣在于更根本的问题和长远价值。
这种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大多数人总是关注此时此地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那些追求理想的人不断询问应该是什么,正确的方式是什么。
这种立场的差异使相互理解变得困难。
然而,这句谚语之所以传承至今,是因为人们在内心深处某个地方认识到超越世俗的价值的存在。
这些话语既包含对那些走孤独道路之人的尊敬,也包含对那些生活在与我们不同世界中的人的敬畏。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在信息论中,信号强度与周围噪音的比率决定了通信质量。想想手机通话。如果对方的声音(信号)并不比背景噪音大多少,对话就会失败。
根据香农定理,要通过嘈杂的信道发送高质量信息,你必须要么使信号极其强大,要么使用完全不同的频段。
通过信息论来解读这句谚语,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社会作为一个通信信道,已经有大量信息在飞来飞去。
日常对话、常识、趋势、现有价值观——无数信号形成了一种背景噪音。当你试图引入革命性思想作为高纯度信号时,就会与现有信息发生干扰。
问题是接收者——大众——已经调谐到现有的频段。当你试图用现有的词汇和概念来解释新思想时,它会被转换为现有频率。
然后原始信号就会退化并被埋没在噪音中。所以革命性思想难以被大众理解,这不是思想本身的问题。这是通信信道的结构性限制。
因此,要传达真正新颖的想法,你需要开拓不同的频段——新词汇、新表达形式。这就是为什么它看起来不与大众和谐。
今日的教训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当你试图按照重要信念生活时,你不一定会得到周围人的理解。这并不意味着你错了。
拥有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价值观有时会带来孤独。但这也证明你在真诚地生活。
在现代社会,我们倾向于担心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量和他人如何评价我们。但如果你想追求真正重要的东西,有时你需要勇气与多数意见保持距离。
那些追求不被立即理解的价值观的人——环境问题、社会正义、学术探究、艺术创作——实际上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人。
重要的是不要过分害怕孤立。同时,不要看不起过世俗生活的人。只要静静地走自己的路。
如果你所信仰的价值是真实的,总有人会理解。最重要的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比被许多人理解在人生中更有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