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去的孔明,让活着的仲达逃跑”的读音
Shiseru Kōmei, ikeru Chūtatsu wo hashirasu
“死去的孔明,让活着的仲达逃跑”的含义
这个谚语的意思是,即使是已经去世的杰出人物,也能通过他们生前的成就和影响力继续感动普通的活着的人。
一个有才能、有伟大成就的人,即使在去世后也会继续影响周围的人。他们的名声、成就和建立的信任会持续发挥作用。
活着的普通人仅仅因为意识到那个伟大人物的存在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他们会感到恐惧、表示敬意,或者改变自己的行动。
人们用这个谚语来展示真正优秀的人的影响力有多么强大。它也教导我们生前的行动和成就是多么重要。
今天,我们用它来描述伟大前辈的遗产和教诲仍在指导我们行动的情况。
起源和词源
这个谚语来源于中国史书《三国志》中记录的真实事件。在三国时期,蜀国的天才军事战略家诸葛亮与他的宿敌魏国的司马懿进行了多次战斗。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之战中病倒,死在军营中。但在临死前,他给部下制定了一个保守死讯秘密并安全撤退的计划。
当蜀军开始悄悄撤退时,司马懿察觉到诸葛亮的死讯并开始追击。突然,蜀军转身展示了诸葛亮的木制雕像,摆出攻击姿态。
司马懿害怕”这一定是诸葛亮的陷阱”,匆忙撤回了部队。这个事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已经死去的诸葛亮通过他战略才华的威慑力让活着的司马懿撤退了。
从这个故事中得出的教训是,优秀的人即使在死后也会展现他们的影响力,拥有感动活人的力量。这在日本也成为了一个谚语。
有趣的事实
司马懿实际上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军事战略家,远非普通人。他后来夺取了魏国的实权,他的孙子建立了晋朝。
连这样一个有能力的人都被死去的诸葛亮操纵,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有多么可怕,这使得这个谚语更有说服力。
在日本,”死去的孔明,让活着的仲达逃跑”这个表达出现在江户时代的文献中。这表明中国的故事很早就为日本人所知,并被接受为一个教训。
使用例子
- 那位创始人十年前就去世了,但就像”死去的孔明,让活着的仲达逃跑”一样,员工们今天仍然遵循他的原则
- 我老师的教诲就像”死去的孔明,让活着的仲达逃跑”——即使在毕业后,它们仍然是我们判断的标准
普世智慧
这个谚语展现的普世真理是,人的影响力会超越肉体的存在而持续下去。我们不仅仅通过可见的力量来感动世界。
信任、成就和刻在人们心中的记忆可能成为最强大的力量。
为什么死人能感动活人?因为人类是从过去经验中学习并重视他人判断的生物。
优秀的人在生前展现的能力和判断力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标准:”这就是那个人会想的。”这个标准有时比实际的威胁或动机成为更强的威慑或激励。
这个谚语之所以传承了这么久,是因为它完美地表达了”信任”和”声誉”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我们不断关心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并根据过去的成就预测未来的行动。优秀的人理解这种人性。
通过在生前建立不可动摇的信任,他们即使在死后也能保持影响力。
这教导我们真正影响力的本质,它不同于权力或财富。
当AI听到这个故事时
这个诸葛亮死后军队完美有序撤退,司马懿害怕追击的故事,代表了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完美战略设计。
在博弈论中,不知道对手知道什么的情况被称为不完全信息博弈。诸葛亮真正的天才之处在于计算出”即使我死了,司马懿头脑中的诸葛亮模型也会继续运作。”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司马懿并不是在与真正的诸葛亮战斗。他是在与他在自己大脑中构建的预测模型”诸葛亮会做什么”战斗。
换句话说,司马懿不是在与面前军队的物理威胁作战,而是在与他从过去经验中创建的概率分布作战。诸葛亮将司马懿的认知过程本身武器化了。
通过发送有序撤退的”信号”,他让司马懿计算出”这很可能是个陷阱。”
现代网络安全使用同样的原理。蜜罐故意显示虚假漏洞,让攻击者认为”这可能是个陷阱。”
在对手的观察行为本身成为决策材料的情况下,操纵观察结果成为最强的防御。即使在死后,诸葛亮仍在干预司马懿的决策算法。
今天的教训
这个谚语今天教给我们的是,我们现在的行动是对未来的投资。你建立的信任、留下的成就和展现的诚信积累成无形的资产。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行动和言语通过社交媒体和数字记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保存得更久。这就是为什么建立长期信任比临时成功或即时利润更有价值。
你今天对某人表现的善意、你遵守的承诺、你坚持的信念——这些塑造了你的”声誉”。而这种声誉成为感动人心、改变他们行为的力量,即使你不在场。
重要的不是成为伟大的人。而是在自己的位置上诚实一致地行动。
当这些积累起来时,你的影响力将超越时间和空间传播。你今天做出的选择成为你明天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