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的读音
Shichi
“四知”的含义
“四种知晓”意思是即使你认为没有人在看,四方——天、地、你自己和对方——总是知道的,表达了不能在暗中作恶的告诫。
这个谚语包含着即使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应该正直行事的道德教诲。即使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总有知情者存在,所以应该始终努力保持真诚和诚实的行为。它特别用作对那些倾向于在公众视线之外进行的恶行的强烈告诫,如贿赂和欺诈行为。
即使在今天,它也经常被引用来警告那些天真地认为”不会被发现”而进行的腐败行为,如涉及政治家和公务员的腐败案件、企业会计欺诈和考试作弊。这个谚语的精髓在于教导按照自己的良心行事的重要性,而不是害怕外部监督或惩罚。
起源与词源
“四种知晓”是一个源自中国后汉时期以廉洁官员著称的杨震历史记载的谚语。它源于杨震在前往昌邑县令任所途中,其下属王密试图在深夜向他献金献物的事件。
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试图给他贿赂,但杨震坚决拒绝,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四种知晓”一词就是从这”四知”中诞生的。
这个历史记载记录在《后汉书》的杨震传中,在中国长期以来作为正直和廉洁的象征流传下来。它也随着中国古典文献传入日本,并作为武士道和儒家道德的教诲而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江户时代,它作为表达武士伦理价值观的词语而广为人知,并带有”即使你认为没有人在看,也总有人在看”的告诫意义使用。杨震高尚品格的这个历史记载至今仍在跨越时代地与人们产生共鸣。
趣闻
杨震是如此优秀的学者,被称为”关西孔子”,也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直到50岁后才首次担任官职。这在当时是不寻常的职业道路,但他因其高尚的品格而受到许多人的尊敬。
在”四种知晓”故事中带来贿赂的王密,实际上是杨震曾经推荐并帮助其升职的下属。由于这是试图贿赂恩人的更加可耻的行为,杨震的愤怒和失望一定是深刻的。
使用例
- 每次看到政治腐败案件,我都会想起”四种知晓”这句话。
- 仅仅因为没有人在看就偷工减料,这是违背四种知晓教诲的行为。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四种知晓”的教诲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的行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被”监视”着。数字足迹永久保留,即使是被认为是匿名的帖子也可能被追溯到其来源。
然而,讽刺的是,即使在我们这个监控技术先进的现代时代,欺诈和掩盖行为仍然层出不穷。企业数据造假、政治家的政治资金问题、社交媒体上的诽谤——由”不会被发现”的天真想法引起的问题不断曝光。看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仅靠外部监督无法规范人类行为。
在现代,有些人将”四种知晓”中的”天知、地知”重新解释为”互联网知道、AI知道”。这是因为我们的行为不断被数字技术记录——搜索历史、位置数据、购买数据等等。
然而,原始”四种知晓”教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我知”这一部分。按照自己的良心行事才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现代社会需要重新学习倾听内心声音的重要性,而不是害怕外部监督或惩罚。
当AI听到时
杨震的”四知”所描绘的监视结构,仿佛在2000年前就预见了现代数字社会的伦理复杂性,其洞察力令人震撼。
“天知、地知”这种超越性的监视,与现代云服务器和AI系统的24小时监控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结构。正如古代的”天”是道德的绝对者一样,现代从搜索记录到位置信息无所不记的数字系统,已经成为新的”全知之眼”。
特别有趣的是”我知、子知”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监视。在现代社交媒体中,自己记录自己的行为,同时他人观察和评价这些行为的结构已经成为常态。杨震面临的”无人看见之处的伦理选择”,在现代转换为”不留数字痕迹的行为中的伦理选择”。
更值得关注的是,杨震将”被知晓”不是作为恐惧,而是作为道德指针来接受。与现代人对监视社会感到的不安和反感形成鲜明对比,他将透明度作为伦理力量加以运用。这为现代的”隐私悖论”——为了便利而提供个人信息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解答的启示。
古代道德哲学对现代数字伦理的启发,或许不在于对被监视的恐惧,而在于在被监视前提下对诚实品格的追求。
给现代人的启示
“四种知晓”教给现代人,真正的品格恰恰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显现。这个古老的教诲提醒我们,仅仅按照良心行事的美好——不是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点赞”,不是为了被老板评价,而是简单地遵循我们的道德指南针。
在现代社会,通过监控摄像头和数字记录,我们的行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可见”。然而,真正重要的不是意识到这些外部的眼睛,而是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
不说小谎,遵守承诺,在有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这些日常选择的积累塑造了你作为一个人的品格。即使没有人赞扬你,即使没有人注意到,你自己知道。这种积累成为真正自信和自豪的源泉。
“四种知晓”的教诲并不告诉我们要成为完美的人。它只是教导我们珍惜私人时刻的价值,按照内心的声音诚实地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