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る者は日々に疎し”的读音
Saru mono wa hibi ni utoshi
“去る者は日々に疎し”的含义
“离去的人日日疏远”是一句谚语,表达了人类心理中对已故或离开的人的感情和爱意随着时间流逝而自然淡化的现象。
这绝不是在批评冷漠的心。相反,这是客观观察人类情感自然流动的话语。无论你多么爱一个人,一旦那个人离开了,在日常生活中想起他们的机会就会逐渐减少。即使起初每天都会想起他们,最终也会变成一周一次、一个月一次,最后只在特殊日子里才会想起他们。这是人心的自然运动。
使用这句谚语的情况主要是在解释人心的善变时。它也用来安慰那些责备自己说”忘记那个人太无情了”的人,告诉他们”这就是人之常情”。它也用作接受生前被爱的人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这一现实时的表达。即使在现代,这种人类心理的普遍性依然不变,可以说是一句包含深刻洞察、许多人都能产生共鸣的谚语。
起源与词源
关于”离去的人日日疏远”的起源,目前的情况是没有找到明确的文献证据。但是,我们可以从这句谚语的结构和使用的词汇来推测其形成过程。
首先,让我们关注”去る”(离开)这个词。在古典日语中,”去る”不仅用来表示”离开”,也表示”死亡”。换句话说,这句谚语最初很可能表达的是对死者感情的变化。
古典词汇”疎し”(疏远)也是一个重要点。它是现代词汇”疎遠”(疏远)的词源,意思是”感情变淡”或”关系变稀薄”。这个词从平安时代就开始使用,经常用于表达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从”日々に”(日日)这个表达中,我们可以读出随时间的渐进变化。这可以说是观察人类心理自然运动的非常现实的表达。
这句谚语诞生的背景被认为在于日本人对人际关系的细腻观察眼光。特别是,可能正是因为有着冷静观察面对分离和丧亲等不可避免的人生事件时情感变化的文化基础,才诞生了这样的表达。
使用例
- 父亲去世三年了,起初每天都会想起他,但最近只在偶然的时刻才会想到他——”离去的人日日疏远”说得真好
- 转学的朋友现在大约一个月才想起一次,我正在亲身体验”离去的人日日疏远”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离去的人日日疏远”有了更复杂的含义。这是因为SNS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与身体分离的人保持联系成为可能。
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你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远方朋友的日常生活。使用LINE和消息应用,你可以随时保持联系。这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这句谚语所假设的”距离=疏远”的等式。
然而,有趣的是,即使在数字连接的情况下,实际关系往往也会淡化。在SNS上互相点”赞”的关系继续着,但不再有真正深入的对话。这可能被称为”距离”的新形式。
此外,在现代,换工作和搬家变得频繁,人际关系的流动性增加了。与职场同事的关系往往在辞职后迅速淡化。远程工作的普及使得物理距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更加明显。
另一方面,这句谚语的本质——”情感随时间淡化”的人类心理——即使在技术发展的今天也没有改变。相反,在我们信息过载的现代,我们能够投入到每个人际关系中的注意力变得分散,我们可能倾向于更快地达到”疏远”的状态。
当AI听到时
在社交媒体普及的现代,这句谚语的结构本身发生了逆转现象。传统上物理距离等同于心理距离,但如今两者已经完全分离。
最有趣的是”接触频率悖论”。即使在同一个工作场所或学校,如果在社交媒体上没有联系,彼此会迅速疏远;而与住在海外的朋友却能每天互发消息,关系反而更加深厚。物理上的”离别”行为在数字空间中变得毫无意义。
更值得关注的是”选择性亲密关系”的诞生。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选择只与想要接触的人保持联系,因此与物理距离较近的人们(邻居、同事等)的偶然关系变得淡薄。结果是,眼前的人可能成为最”疏远”的存在。
这种现象在脑科学上也能得到解释。人类大脑会重视”最近接触的信息”,因此在社交媒体上频繁交流的远方朋友,比偶尔才交谈的邻居在心理上感觉更亲近。也就是说,”离别的人日渐疏远”已经转变为”不联系的人日渐疏远”,物理距离这个概念本身已经过时了。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接受自己人性的重要性。对爱人的感情随时间淡化,没有必要感到内疚。
在现代社会,通过SNS维持过去的关系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以同样的强度维持所有人际关系是不现实的。相反,通过顺应情感的自然流动,我们可以与现在面前的人建立更深的关系。
重要的不是否认淡化的情感,而是接受它们作为人心自然运动的一部分。通过这样做,我们可以从对过去的执着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当前的人际关系中。
此外,这句谚语让我们从对方的角度思考。如果我们能理解从某人的记忆中淡化也是自然的,我们应该能够更轻松地走过人生。与其试图被永远记住,不如珍惜此刻的关系。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才是真正培养丰富人际关系的方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