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士策に溺れる”的读音
Sakushi saku ni oboreru
“策士策に溺れる”的含义
“策士溺于策略”是指善于巧妙运用策略的人,因为过分依赖策略或将策略复杂化而最终失败。
这句谚语并不否定智慧或策略本身的价值。相反,它警告人们一个有能力的人特别容易陷入的陷阱。被称为策士的人通常思维敏捷,能够为各种情况设计巧妙的解决方案。然而,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可能导致他们即使在有简单可靠方法的情况下,也选择复杂精巧的策略。
这句谚语用于形容优秀的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失败,或者某人选择复杂方法而非简单解决方案,结果把问题搞得更糟的情况。它用来表达”那个人很聪明,但因为想得太多而失败了”的情况。即使在现代,这样的情况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中也并不少见。
起源与词源
“策士溺于策略”的起源被认为根植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策士”这个词本身就是用来指称在中国战国时期活跃的军事顾问和政治家,这显示了它的古老历史。
这句谚语核心的”溺”字是溺水的比喻。正如即使是游泳高手,如果对自己的技能过于自信而进入危险水域也可能溺水一样,它包含了这样的教训:精通策略的人更容易因为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自信而失败。
在日本,这个表达在江户时代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在武士社会的世俗智慧和政治谋略背景下使用。由于当时的武士既需要对主君的忠诚,也需要生存的智慧和策略,这句谚语可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溺于策略”这个短语包含了对人类倾向的警告——将本应作为手段的策略变成目的本身。我们的祖先敏锐地察觉到了聪明人特别容易陷入的这个陷阱。
使用例
- 他是销售专家,但因为提案过于复杂而失去合同,真是”策士溺于策略”
- 平时机智的部门经理在这个项目上得到了”策士溺于策略”的结果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策士溺于策略”现象以更复杂多样的形式出现。特别是在我们的信息社会中,这一教训适用的情况在数据分析、营销策略和社交媒体管理等领域不断增加。
在商业世界中,优秀的营销人员因为策划过于复杂的活动而失败,或者数据科学家过分专注于高级分析方法而忽视简单解决方案的例子不胜枚举。也有人为社交媒体信息分享制定精巧策略,结果却引起争议的案例。
随着技术进步,我们现在可以使用比以前多得多的”策略”。AI、大数据、自动化工具——各种手段在我们这个时代都很容易获得。然而,过分依赖这些工具而忽视原本目的的危险也增加了。
有趣的是,在现代,更多人使用”策士溺于策略”仅仅是指”因为计划过于复杂而失败”。它越来越多地被理解为”因为想得太多而失败”的广义含义,而不是原来”精通策略的人失败”的意思。
这种变化可能反映了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许多人都被要求以某种形式像”策士”一样思考的社会。
当AI听到时
在科技行业中,数据至上主义正在催生新的”聪明反被聪明误”现象。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曾豪言”有了数据就不需要直觉”,但该公司在2018年却因AI军事应用项目”Project Maven”引发员工大规模抗议,最终被迫撤出。通过海量数据分析判断为”高效”的项目,却忽略了人类伦理观这一”无法计算的因素”。
Facebook也掉入了同样的陷阱。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该公司的算法完美实现了”参与度最大化”的目标,却传播了虚假信息。从数学角度来说是正确的,但从社会角度来看却是彻底失败。扎克伯格本人最终不得不在国会道歉。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AI开发者们盲信AI判断的现象。2018年,Uber自动驾驶汽车撞死行人的事故中,系统虽然正确识别了行人,却将其作为”意外动作”而延后处理。开发者们过度相信自己的算法,轻视了人类司机会瞬间做出的”先停车再说”这一简单判断。
现代的策略家们正溺死在自己创造的数字策略中,丢失了模拟时代的人性本质。
给现代人的启示
“策士溺于策略”教给现代人的是平衡能力与谦逊的重要性。在任何领域,你获得的经验越多,技能发展得越好,这句谚语的教训就越重要。
在现代社会,效率和优化不断被要求,但有时我们需要记住”简单是最好的”精神。复杂的解决方案不一定更优秀。相反,易于他人理解和实施的方法往往最终会导致成功。
这个教训在人际关系中特别闪光。与其设计复杂的策略来打动某人的心,直接真诚的沟通往往更有效得多。
你的智慧和经验确实是你的资产。然而,在使用它们时,总是问问自己,”这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吗?”有时退一步,从初学者的角度看问题。这样的灵活性可能就是真正智慧的全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