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屈と膏薬はどこへでもつく”的读音
Rikutsu to kōyaku wa doko e demo tsuku
“理屈と膏薬はどこへでもつく”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逻辑可以方便地应用到任何情况来满足自己的目的。
换句话说,它表达了人们可以用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解释事物,并用看似合理的推理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就像膏药可以贴到任何地方一样,逻辑也可以被”贴”到任何情况上。
这句谚语主要用于讨论和解释中。当有人强行使用对自己有利的逻辑,或试图用前后不一致的推理来为事情辩护时,人们经常讽刺地使用这句话。
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能在各种情况下看到这种”强加的推理”,比如政治家的回应和销售推销。人类本能上是想要为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辩护的生物,他们善于为此找到方便的逻辑。可以说这句谚语表达了一个敏锐观察人性的普遍真理。
起源与词源
这句谚语的起源被认为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膏药”指的是类似现代药贴的外用药,当时被用作治疗各种症状的万能药。
膏药的特点在于它的粘性。它可以牢固地贴在任何地方,一旦贴上就不容易脱落。这种物理特性与人类”逻辑”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
江户时代的人们一定观察到了周围那些喜欢争论和诡辩的人。有些人无论什么话题或情况,都会提出看似合理的推理来引导对话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种行为看起来完全像膏药能贴到任何地方的特性。
特别是在作为商业城镇繁荣的江户,人们一定经常遇到那些在商业谈判和日常讨价还价中巧妙使用不同类型推理的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这个比喻与人们产生了共鸣,并被推测成为了一句谚语。这是一个展现江户时代人们敏锐观察力的表达,将熟悉的膏药药物与人类言辞巧妙性联系起来。
趣闻
在江户时代,膏药被当作现代万能药来对待。有一个习俗是无论什么身体不适,从头痛到胃痛到擦伤,都要贴膏药。由于它的多功能性,甚至有人说”没有膏药治不了的病”。
有趣的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类似的表达。在英语地区,有”律师和医生能为任何案例找到理由”的说法,这在指出人类推理技巧方面是相似的。
使用例
- 听他的解释,我对”歪理和膏药贴到哪里都能粘住”这句话的适用性印象深刻
- 政治家的回应是”歪理和膏药贴到哪里都能粘住”的典型例子——最终,这和什么都没回答是一样的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这句谚语的含义已经成为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这是因为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中,人们有越来越强的倾向只选择性地收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被称为”确认偏误”的心理现象变得特别突出。人们只搜索支持自己现有信念和观点的信息,而忽略与之矛盾的信息。这真的可以称为现代版的”歪理和膏药贴到哪里都能粘住”。
在商业世界中,”数据樱桃采摘”——方便地解释数据来为自己的提案辩护——已经成为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巧妙操纵统计数据和图表来得出期望结论的技术。
另一方面,对抗这种现象的对策也在进步。在教育环境中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推荐培养从多个角度审视事物的习惯。
此外,随着AI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客观指出人类认知偏见的工具。然而,讽刺的是,新问题出现了,AI本身反映了开发者的偏见,强加推理以不断变化的形式继续存在。
当AI听到时
膏药在常温下是硬的,但被体温加热后会变得柔软,完美贴合肌肤的细微凹凸。这种物理现象与人类的找理由行为惊人地相似。
心理学中的”动机性推理”表明,人们往往先确定结论,然后再寻找支撑这个结论的理由。此时,理由会被”情感的热度”软化,变形贴合任何复杂情况的形状。比如,喜欢的人的缺点会被理由化为”个性独特很有魅力”,讨厌的人的优点则被扭曲成”工于心计令人厌恶”。
更有趣的是,就像膏药一旦贴上就很难撕下来一样,人们也会因”确认偏误”而固执于自己编造的理由。正如膏药的粘合成分会随时间渗透到皮肤中,理由也会随着时间推移在心中固化为”真理”。
认知科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指出,人类思维分为”快思维”和”慢思维”,而找理由的过程大多通过情感化的”快思维”完成。就像膏药被体温瞬间软化一样,情感高涨的瞬间,理由就会便利地变形,紧密贴合各种情况。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我们的是客观看待自己思维模式的重要性。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无意识地寻找对自己有利的逻辑的倾向。
重要的不是完全否定这种人性,而是适当地控制它。有时用积极的推理鼓励自己是必要的,在困难情况下用逻辑找到希望也不是坏事。
然而,当做重要决定时,或当我们想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保持真诚时,让我们退一步思考。养成问自己”我现在是不是在强加方便的逻辑?”的习惯。
此外,即使当别人似乎在强加逻辑时,首先尝试理解背后的感情和情况也很重要。每个人做事都有某种理由。
通过牢记这句谚语,我们应该能够实现更真诚和建设性的沟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