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十七岁时的心思,孩子不会懂”的读音
Oya no jūshichi ko wa shiranu
“父母十七岁时的心思,孩子不会懂”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父母往往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孩子,但实际上,有很多事情他们并不知道。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为养育孩子而自豪。这让他们相信自己了解孩子的一切想法和行为。
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有父母不知道的友谊。他们有无法与父母分享的烦恼。他们怀着父母无法想象的梦想和希望。
这句谚语用于父母对孩子做出假设的时候。当孩子意想不到的一面被揭示时也会用到。
当父母坚持说”我的孩子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时,有人可能会回应:”父母十七岁时的心思,孩子不会懂啊。”
孩子并不像父母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父母不了解的丰富内心世界。这句话教导我们这个现实。
起源和词源
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解释这句谚语的起源。然而,我们可以从这个短语的构成方式中得出有趣的观察。
关键在于”父母的十七岁”这个表达。在江户时代,十七岁的年轻人已经完成了成人礼。他们正在步入成年。
对父母来说,自己十七岁时的记忆是特别的。那是青春的巅峰。他们为爱情烦恼,对未来感到焦虑,对自己的父母保守着许多秘密。
但奇怪的是,当人们成为父母时,他们忘记了自己十七岁时的经历。他们忘记了自己对父母保守了多少秘密。他们忘记了自己曾经生活在父母不知道的世界里。
然而他们却认为自己了解孩子的一切。
这句谚语尖锐地指出了这种人性的矛盾。”父母的十七岁”指的是父母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年龄。
如果他们记得自己当时的样子,就会理解孩子也有他们不知道的世界。但他们忘记了。
这句话既包含了对父母假设的警告,也包含了对这种非常人性化倾向的慈爱认识。
使用例子
- 得知儿子一直在写小说,我很惊讶。正如人们说的,父母十七岁时的心思,孩子不会懂。
- 我以为自己了解女儿的一切,但我开始意识到父母十七岁时的心思,孩子不会懂。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所说的真理是关于人类感知的局限性和爱所创造的盲点。
没有比父母和孩子更亲密的关系了。他们住在同一屋檐下,每天见面,父母看着孩子成长。对父母来说,孩子应该是他们最了解的人。
但这正是陷阱所在。太过亲近可能会让事物变得看不见。认为你了解某人可能是危险的。
人类有一个根本的局限性。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来理解他人。
父母试图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理解孩子。但孩子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感受力。
父母十七岁时的世界与孩子十七岁时的世界是不同的。
这里有一个更深层的真理。爱本身可能会让事物变得看不见。父母爱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应该如何”有期望。
这些期望可能会模糊他们对孩子真实面貌的看法。
这句谚语世代相传,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即使在父母和孩子这种最亲密的关系中,完全的理解也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种亲密关系,理解才变得困难。
AI的观点
父母不了解孩子青春期的现象,正是信息论所说的”观察者悖论”。父母最接近孩子,但为什么无法把握他们的内心生活?
这不是关于物理距离的问题。这是关于信息如何流动的问题。
在信息论中,系统内部的观察者实际上最难把握全貌。例如,森林中的人无法看到森林的整体形状。
父母也是如此。由于”身处”与孩子的关系中,他们无法获得关于孩子在外界如何表现或在想什么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父母试图观察的行为本身就改变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在父母面前表演”他们向父母展示的自己”。
换句话说,当你安装观察设备(父母)的那一刻,测量目标(孩子)就改变了状态。这与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具有相同的结构。
这种信息不对称不是单向的。孩子也不了解父母十七岁时的样子。每一代人都在持有对方内心生活的”黑盒子”的同时建立关系。
这表明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不完全信息博弈”。正是因为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彼此,想象力和同情心才变得必要。
今日的教训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我们的是谦逊的重要性。
如果你是父母,在假设你”理解”孩子之前请暂停一下。孩子每天都在成长和变化。你昨天认识的孩子与今天的孩子不同。
放弃你”知道”的假设。保持你”可能不知道”的谦逊。只有这样,你才能开始看到孩子的真实自我。
这个教训不仅适用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你工作中的下属,你的长期配偶,你的亲密朋友。我们往往假设我们”理解”与我们亲近的人。
但无论某人多么亲近,你都无法了解他们内心生活的一切。
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对他人的好奇心。不要给某人贴上”这个人就是这样”的标签。始终期待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这是通向真正理解的第一步。承认你不知道什么的勇气成为建立更深层关系的关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