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に如かざる者を友とするなかれ”的读音
Onore ni shikaza ru mono wo tomo to suru nakare
“己に如かざる者を友とするなかれ”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真正原意并非”不要与比自己低劣的人交朋友”,而是”不要与那些在品德和志向上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教导。
这里的”如かざる”并不是指能力或地位的优劣,而是指改进的道德动机和对学习的真诚态度。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教训,告诉人们应该避免那些无法相互提升、无法共同进步的关系。孔子所重视的是朋友之间能够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关系。
使用这种表达的原因是人们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你只与缺乏改进动机的人交往,你自己的成长也有可能停滞。即使在现代,当教导相互产生积极影响的友谊的重要性时,理解这个原始含义也很重要。这绝不是一个轻视他人的词语,而是关于为自己的成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积极教导。
起源与词源
这句谚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在古代中国经典《论语》”学而”篇中的话语。原文是”无友不如己者”,传入日本后确立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
孔子向弟子们传授了许多关于品格形成和学术提升的教训,这句话就是其中之一。在古代中国,友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那些渴望成为君子(理想品格之人)的人来说,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儒家思想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与佛教一起正式传入日本,这一教导也在知识分子中传播。在江户时代,朱子学成为幕府的官方学问,孔子的这些教导主要在武士阶层中渗透。
然而,据信随着这句话传承到现代,它逐渐偏离了原意。孔子时代的”朋友”概念与现代的”朋友”概念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造成误解的一个因素。
使用例
- 我与他价值观不合,既然”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我会保持距离
- 如果我只与缺乏改进动机的人交往,就会像”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所说的那样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这句谚语经常被以不同于其原意的方式解释。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它往往被用于”不要与比自己低劣的人交往”的排他性意义。这显然是误用,与孔子原始教导的思维方式相反。
在信息时代,我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辨别能够相互提升的关系的能力。作为现代解释,我们可以重新解释为”让我们珍惜能够共同成长的伙伴”。
随着技术的发展,超越地理限制与志同道合的人联系成为可能。通过在线社区和学习平台找到能够与自己共同提升的伙伴也变得更加容易。
然而,在现代,对多样性的尊重也是一个重要价值。从具有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人那里学习的重要性也得到认可。这句谚语的本质是建立人们能够以相互改进的动机相互激励的关系,这并不一定要求人们处于同一水平或同一领域。相反,当具有不同优势的人聚集在一起时,可以期待更丰富的学习和成长。
当AI听到时
现代社会中,判断”不如自己的人”的标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孔子的时代,可以用学问或道德这些相对明确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优劣,但如今专业领域被无数细分,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力已经变得多维化。
比如,精通编程的人可能不擅长烹饪,优秀的医生在投资判断上可能只是业余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平均拥有8种不同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等),根本不存在在所有领域都超越他人的人。
如果将这句格言应用到现代,反而可能会自己断送成长的机会。因为这会让人武断地认为从自己认为不如自己的人那里学不到任何东西。事实上,创新研究已经证明,最具创造性的想法往往来自于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协作。
更有趣的是,在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倾向于只展示自己擅长的领域。这使得对”不如自己的人”的判断更容易产生偏差,仅凭表面信息就对他人进行评价。结果,这句古老的格言在现代可能会成为阻碍自我成长的危险思维模式。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给现代人的是重视人际关系”质量”的重要性。在我们忙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倾向于用数量来衡量与人的联系,但真正重要的是能够相互提升的深层关系。
要在现代社会中应用这一点,让我们首先继续保持自己的改进动机。请珍惜与同样寻求成长的人的相遇。他们可能是工作同事,或者是在兴趣圈中遇到的伙伴。年龄和职位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些当你们在一起时感到受到激励并想尝试新事物的关系。相互支持彼此的梦想,在困难时期互相帮助。如果你有哪怕一个这样的朋友,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丰富。
这句谚语绝不是告诉你要对人挑三拣四。相反,它是一个温暖的人生指南,说的是在对与所有人的相遇心怀感激的同时,谨慎选择那些与你建立特别深层联系的人。你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培养与你真正信任的伙伴的关系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