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じ穴の狢”的读音
Onaji ana no mujina
“同じ穴の狢”的含义
“同一个洞里的貉”是一个谚语,用来形容乍看之下似乎是分开的,但实际上是具有同样坏本性或思维方式的同伙。
这个谚语用来指出表面上看似无关的多个人实际上在幕后有联系,并参与类似的不当行为或不端行为的情况。特别是在揭露或批评某种情况时使用,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只有一个人在做坏事,但背后实际上有具有相似想法的同伙。
至于使用场景,经常用于组织性不当行为被曝光时,如政治腐败、企业欺诈或诈骗集团。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从事流言蜚语或骚扰的群体。使用这个表达的原因是要强调,尽管他们表面上可能看起来是独立的个体,但本质上他们在核心处都有着同样的坏本性,就像来自同一个洞的貉一样。即使在今天,由于它在表达组织丑闻或表面上看似分离的人之间的幕后勾结时的准确性,仍然经常被使用。
起源与词源
“同一个洞里的貉”的起源与被称为貉的动物生态密切相关。貉这个词主要指獾和貉,这些动物有在地下挖洞筑巢的习性。
有趣的是,貉不一定单独挖洞。有时多只貉会共享同一个洞,或者它们在附近挖类似的洞形成生活区域。古代的人们在观察貉的这种生态时,可能注意到从同一个洞出来的貉都有相似的特征。
据说这个谚语在江户时代左右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貉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是熟悉的动物。夜行性貉的行为也出现在人类居住地附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很好地观察到。
此外,貉本身与”欺骗”的民间信仰相关联这一事实被认为影响了这个谚语的确立。从同一个洞出来的貉都有同样狡猾欺骗人的想法,它成为表达那些犯罪者之间关系的词语。
趣闻
貉这个词在生物学上实际上并不指一种特定类型的动物。根据地区不同,它被用作挖洞生活的小动物的总称,如獾、貉和果子狸。因此,这个谚语中的”貉”也不是作为特定动物理解的,而是作为”生活在洞中的狡猾动物”的概念。
在江户时代的文学中,貉与狐狸一样被视为”欺骗人的动物”而受到恐惧。然而,有趣的是,虽然狐狸有单独欺骗的强烈印象,但貉却有群体恶作剧的既定印象。这被认为导致了”同一个洞里的貉”这个表达的产生。
使用例
- 看那些政治家的腐败丑闻,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最终是同一个洞里的貉
- 他们表面上假装是竞争公司,但被揭露在价格操纵中是同一个洞里的貉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中,”同一个洞里的貉”这个表达作为表达更复杂和精密关系的工具正在获得重要性。这是因为在信息时代,有无数案例显示表面上看似无关的个人或组织实际上在表面之下紧密相连。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经常发生这样的案例:表面上看似独立个人的账户实际上是同一人的多个账户或有组织信息操纵的一部分。此外,由于公司之间复杂的资本关系和人员交流,竞争公司实际上属于同一利益集团的情况并不罕见。
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不同的网站或平台表面上可能看起来是由不同运营商运营的,但实际上可能在幕后由同一企业集团或个人控制。在虚假新闻传播和舆论操纵中,使用策略让相似内容从多个信息源传播以增强可信度,这正是”同一个洞里的貉”类型的策略。
另一方面,在现代简单地将事物标记为”邪恶”的难度也增加了。由于全球化,公司和个人的利益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表面上看似冲突的实体实际上经常有共同利益。这个谚语为理解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当AI听到时
“同穴之貉”可以说是完美预言了现代社交媒体回音室现象的先见性谚语。就像貉在同一洞穴中生活并表现出相似行为一样,社交媒体用户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封闭在同质化的信息环境里。
根据Facebook的研究,约70%的用户只对与自己政治立场相同的帖子做出反应,接触不同观点的比例仅为15%左右。这正是”同穴”状态的体现,算法这股无形的力量将我们与志同道合者聚集在一起。
有趣的是,貉是夜行性且警惕性很强的动物。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对不同意见也会本能地产生警戒,倾向于逃回舒适的”同一洞穴”中。一项分析Twitter政治讨论的研究显示,用户对反对意见的反应时间是赞成意见的3倍,呈现出如同貉警戒外敌般的反应模式。
更严重的是,貉群体行动时个体判断力会变得迟钝。在社交媒体上,”点赞”数量和圈内共鸣成为判断标准,相比信息真伪,所属群体的意见往往更受重视。江户时代的人们观察到的貉的生态习性,竟能如此深刻地揭示数字时代人类行为的本质,这种洞察力实在令人惊叹。
给现代人的启示
“同一个洞里的貉”教给现代人的是仅凭表面外观判断事物的危险性。我们每天遇到各种信息和人,但重要的是培养看透其背后真实关系和动机的能力。
在信息泛滥的现代社会中,看似独立的多个信息源实际上可能是以相同意图传播的。在这种时候,通过记住这个谚语的教导,我们可以养成更仔细地检查信息并辨别本质的习惯。
此外,这个谚语给我们一个反思自己的机会。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与某人成为”同一个洞里的貉”?重要的是定期检查我们是否被群体压力冲昏头脑并失去了原本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当我们使用这个谚语批评他人时也需要小心。与其仅基于表面相似性判断人,我们希望有宽容心去认识他们的个性和独特性。真正的洞察力可能意味着既有看透共同点的力量,也有认识差异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