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れる者は藁をも掴む”的读音
Oboreru mono wa wara wo mo tsukamu
“溺れる者は藁をも掴む”的含义
这句谚语表达了被逼入绝境的人试图抓住哪怕是最微小的可能性的心理状态,即使他们知道这并没有帮助。
就像溺水的人会试图抓住一根根本无法支撑人体重量的稻草一样,在绝望的情况下,人们失去了冷静的判断力,即使是最不可靠的东西在他们看来也像是希望的光芒。这句谚语用来描述这种人类心理的脆弱和绝望。
使用场景包括经济困难的人急于投资可疑的投资计划,患病的人求助于毫无根据的民间疗法,或者面临考试失败的学生考虑不现实的逆转策略。使用这个表达的原因是,即使这个人的行为在客观上可能是鲁莽的,它显示了对他们被逼入绝境的心理状态的理解和同情。即使在今天,当解释人们在极端情况下采取的行动时,它仍被用作显示理解(包括心理背景)的表达。
起源与词源
这句谚语的起源被认为来自对溺水者行为的实际观察。当有人落水即将溺死时,在他们拼命求生的欲望中,他们会试图抓住触手可及的任何东西。在那一刻,即使是像一根根本无法支撑人体重量的稻草这样的东西,他们也会本能地伸手去抓。
这个表达可以在江户时代的文学中找到,长期以来一直被日本人使用。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在河流和池塘中的溺水事故是熟悉的危险。此外,稻草是农村地区最熟悉但也是最不可靠的东西。试图抓住完全无力支撑沉重人体的稻草的行为,完美地表达了人们在绝望情况下的心理。
有趣的是,这句谚语不仅仅是从单纯的观察中产生的,而是表达了一种本能的人类行为模式。面对危机时,人们的本能比理性工作得更快,他们失去了冷静判断某事是否有效的镇定。这句谚语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水和稻草这两个对比元素来表达这种人类的脆弱和绝望。
使用例
- 被债务偿还追得走投无路,结果买了很多彩票——这正是”溺水的人连稻草也要抓”
- 由于公司业绩不佳,抱着”溺水的人连稻草也要抓”的心态,他们涉足了新业务,但结果并不理想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谚语的含义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层次。这是因为在我们的信息社会中,我们每天都被各种”稻草”包围着。
互联网上充斥着针对陷入困境的人的可疑信息。”轻松赚钱的副业”、”神奇的减肥方法”、”必胜的投资技巧”——这些现代版的”稻草”无处不在。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这些信息被包装得更加亲切和可信,使人更容易误判。
另一方面,在现代,”抓稻草”的行为有时会创造新的可能性。对初创公司的投资、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在未开拓领域的创业——传统上被认为是”鲁莽”的行为实际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见。
然而,我们应该小心的是,在现代的”溺水的人连稻草也要抓”情况下,那些”稻草”很可能是故意设置的陷阱。利用人们的弱点如经济困难、健康焦虑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企业猖獗。
这句谚语在现代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教训作用,教导我们理解人类心理的脆弱性和保持冷静判断的重要性。
当AI听到时
“稻草”这一材料选择隐藏着物理学上的绝妙之处。稻草的密度约为0.1-0.15g/cm³,远比水的密度1.0g/cm³要轻。也就是说,稻草肯定能浮在水面上。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意味着溺水的人所抓住的东西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人体的平均密度约为0.98g/cm³,与水几乎相同,因此肺部有空气时能够依靠浮力漂浮。但在溺水状态下呼吸困难,体密度会超过1.0g/cm³。而一束稻草的浮力只有几十克左右。要支撑一个60公斤的人,理论上需要2000束以上的稻草。
这种物理上的矛盾正是选择”稻草”的天才之处。在溺水者眼中,漂浮在水面的稻草看起来就是”能浮的东西=能救命的东西”。大脑在极限状态下做出的瞬间判断,基于”有浮力=有获救可能性”这种简单的联想。然而现实中,稻草的浮力相对于人体重量来说是压倒性不足的。
如果是”连石头都要抓”就连希望都感受不到,但”稻草”却能让人抱有一瞬间的希望,然后再将其推入绝望。这种”期待→背叛”的结构完美地表达了被逼入绝境的人类心理。可以说这是物理法则代言人类心理状态的语言表达杰作。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我们的首先是客观看待自己处境的重要性。我们越是在”溺水”,就越需要退一步冷静地审视情况。
它提醒我们在真正遇到困难时咨询可信赖的人的价值。与其独自四处寻找”稻草”,借助有经验的人的智慧要建设性得多。家人、朋友、专家——你周围一定有能够帮助你的人。
这句谚语还教导了预防的重要性。在”溺水”之前,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为各种风险做好准备。在经济上通过储蓄和保险,在健康方面通过定期检查和改善生活方式,在人际关系方面通过建立可信赖的网络。
最后,如果你目前正处于”抓稻草”的情况,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这是人类自然的反应。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冷静地辨别那根”稻草”是否真的有用。有时勇敢的撤退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决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