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两次,责一次”的读音
Nido oshiete ichido shikare
“教两次,责一次”的含义
“教两次,责一次”是一句展现指导他人基本心态的谚语。当你想让某人学会某事时,不要立即责备他们。而是要先教两次。
人们在听一次解释后不理解是很自然的。只有在教了两次之后,如果仍然没有改善,才应该责备。这句谚语展示了正确的指导顺序。
这个表达适用于教育、纪律、培训下属和抚养孩子。基本上,任何帮助他人成长的情况都适用。如今,我们往往希望快速见效。
但这句谚语假设成长需要时间。它要求教师要有耐心。责备应该是最后的手段。教导才是真正的工作。
这句话也包含着谦逊。在责怪某人的错误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的教导足够好吗?这是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的确切来源不明。然而,它作为传统日本教育价值观和育儿智慧的表达,已经世代相传。
这句话的结构很引人注目。它将”两次”与”一次”进行对比。这个数字比例本身就承载着意义。
通过使用具体数字来显示教导与责备之间的平衡,这个教训变得令人难忘且实用。这种口头教学在江户时代的寺子屋和家庭教育中可能很受重视。
传统的日本教育思想强调不要急于求成人的成长。教师应该耐心观察和等待。受到禅宗教义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日本文化发展出一种重视重复学习而非严厉批评的方法。
这句谚语将日本教育哲学浓缩成一个表达。
最小化责备的想法也与日本文化对关系的重视深深相连。与其情绪化地责备,不如先教导。只有在教导后仍然没有改善时才责备。
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作为智慧被传承下来。它在鼓励成长的同时保护了对方的尊严。
使用例子
- 在培训新员工时,遵循”教两次,责一次”的精神,不急躁地仔细指导他们
- 即使孩子们重复同样的错误,也要从耐心教导开始,正如”教两次,责一次”所建议的那样
普世智慧
“教两次,责一次”包含着对人类学习本质的深刻洞察。人们无法在第一次尝试时就完美理解事物。学习新事物需要重复和时间。
我们的祖先以清晰的数字形式表达了这个显而易见的真理。
为什么要创造这句谚语?因为人类有情感。我们有因挫折而责备的弱点。
当某人不理解时,我们感到焦虑和愤怒。但如果我们基于这些情绪进行责备,我们的信息就不会触及他们的内心。相反,它会产生恐惧和抵触,阻碍真正的学习。
这句谚语之所以传承如此之久,是因为它质疑了教师的人性。责备很容易。但有耐心教同样的事情两次是困难的。
你必须相信对方的成长。你必须改进你的教学方法。你必须耐心等待。这需要对对方的尊重和爱。
培养他人实际上也意味着培养自己。通过别人的错误,你注意到自己的不成熟。通过教导,你也在学习。
这句谚语悄悄地教导我们人际关系的相互性。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大脑神经回路被一种叫做”髓鞘”的绝缘体覆盖,就像电线一样。这使信号传输速度提高多达100倍。当你重复正确的动作时,髓鞘会变得更厚。
但这里有个重要的部分:一旦髓鞘变厚,就很难变薄。换句话说,”加强正确回路比削弱错误回路要高效得多。”
然而,当你受到批评时,大脑中一个叫做杏仁核的部分会强烈反应。它释放一种叫做皮质醇的压力激素。这种皮质醇会干扰海马体中的记忆形成。
它还会抑制称为少突胶质细胞的细胞,这些细胞是髓鞘形成所必需的。换句话说,在被责备时,你的大脑从”学习模式”切换到”防御模式”。构建新回路的工作停止了。
“教两次”的部分呢?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稳定新技能的神经回路至少需要两到三次成功的经验。
第一次创建回路的”草稿”。第二次,髓鞘开始包裹它。只有在这个阶段,你才能引入错误信号(责备)而不破坏回路。它们起到”微调”的作用。
换句话说,首先在某种程度上巩固正确的回路,然后添加修正。这个顺序是大脑布线工作的最佳程序。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现代人”等待的力量”,这在我们这个追求结果的时代尤其需要。我们习惯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即时回应。所以我们也期望人类成长能快速见效。
但真正重要的事情需要时间来学习。
在工作和家庭中,当他人没有按我们期望的方式行动时,我们很快就表达不满。但停下来想想。你真的充分沟通了吗?你是否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教了两次?
这句谚语敦促我们在试图改变他人之前重新考虑我们的互动方式。教导实际上加深了你自己的理解。当你思考如何清楚地沟通时,你自己的洞察力变得更加敏锐。
最重要的是,这句谚语为人际关系带来温暖。被教两次的安全感给人们尝试的勇气。人们在感到可以安全失败的环境中展现出真正的潜力。
你对某人表现出的耐心成为解锁他们可能性的钥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