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の長物”的读音
Muyou no choubutsu
“無用の長物”的含义
“无用的长物”是一个谚语,指的是看起来庞大而令人印象深刻,但实际上毫无用处的物品或事物。
这个表达用来描述某物在尺寸上很大或外观上令人印象深刻,但完全缺乏实用性的情况。”无用”意味着没有帮助,”长物”指的是又长又大的东西。
在使用方面,它经常在批判性评价某物时使用。例如,它可能用来描述安装了昂贵的大型设备,但结果证明不方便且无人使用,或者看起来不错但缺乏功能性的建筑物。
在现代,使用这个表达的原因源于希望传达不被外观或规模误导的重要性,而是要辨别真正的价值和实用性。正如你自己可能经历过的那样,某物越大越显眼,我们就越需要仔细评估其实际用处——这就是这个谚语教给我们的。
起源与词源
“无用的长物”的起源在于古代中国经典《庄子》中记录的一个寓言。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一棵太大而无法用作木材的树。
根据庄子的寓言,一个木匠在山中发现了一棵巨大的橡树。然而,这棵树太大了,有很多节疤和扭曲的形状,完全无法用作建筑材料。木匠感叹道:”如此大的树,却一点用处都没有。”
然而,那天晚上,树的精神出现在木匠的梦中说:”我之所以能活这么久,正是因为我对人类无用。如果我是一棵有用的树,早就被砍掉了。”
这个寓言教导我们,即使是乍看之下无用的东西,实际上也可能有不同的价值。庄子的哲学强调不被世俗功利束缚的重要性,而是在事物的自然状态中找到价值。
中国经典据信在平安时代左右与佛教一起传入日本,这个表达可能就是在那时确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入了独特的日本解释,形成了现在的用法。
使用例
- 新办公楼令人印象深刻,但停车场太小,成了无用的长物
- 我买了一个过于高科技的电器,但最终只使用基本功能,成了无用的长物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中,”无用的长物”的概念具有了更复杂的含义。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经常看到昨天还是尖端技术,今天就变得过时的现象。
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等数字设备是典型的例子。产品的性能越高、功能越多,实际使用的功能往往越有限,让用户感觉它是”无用的长物”。同样,公司引入的大规模系统往往因为不符合工作场所需求而闲置不用。
另一方面,”无用”这个概念本身在现代正在被重新考虑。随着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乍看之下浪费的东西现在从生态和文化价值的角度被认识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时代,”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观”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距变得更加明显。不被网红营销或华丽广告误导,辨别什么是真正必要的能力,对现代人的要求更加强烈。
可以说,这个谚语正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被物质丰富包围的现代,才展现出其真正的价值。
当AI听到时
数字社会中发生的”价值大逆转”现象很有趣。根据2020年的数据,黑胶唱片的销量34年来首次超过了CD。也就是说,曾经被视为”过时无用的累赘”的唱片,现在比最新技术的CD还要畅销。
这种逆转现象的核心在于”过于完美的不完美”。比如在Instagram上,故意给数字照片添加胶片风”噪点”的滤镜大受欢迎。相比完美清晰的数字照片,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有划痕和颗粒感的”不完美”照片更有”味道”。
手写信件也是如此。明明用LINE一秒钟就能发送的信息,却要特意花时间用手写出来。单从效率角度看,这确实是”无用的累赘”,但收信人的感动程度却无法相提并论。
这一现象表明”无用”的定义正在发生变化。数字时代的”有用”指的是效率性和便利性。但现在,真正”有用”的或许是打动人心的力量。模拟时代的”浪费”和”麻烦”,实际上正成为表达人性最”有用”的手段。
换句话说,”无用的累赘”蕴含着在时代轮回后转变为”最必需之物”的可能性。
给现代人的启示
“无用的长物”教给现代人的是拥有能够看透本质的眼光的重要性。我们每天生活在各种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包围中,我们需要从中选择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能力。
这个谚语教你”停下来思考”的重要性。在急于追求新的或大的东西之前,你可以养成冷静判断它是否真正丰富你生活的习惯。
此外,虽然现代社会倾向于只强调”效率”,但我们不能忘记,即使是乍看之下浪费的东西,也可能包含培养心灵丰富性和创造力的元素。这个谚语也教导我们,不要将一切都分为”有用”和”无用”,拥有多样化价值观的重要性。
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请记住这个谚语,不被表面的吸引力误导,找到你自己真正的价值观。通过这样做,你应该能够走上更充实的人生道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