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も言いようで角が立つ”的读音
mono mo iiyo de kado ga tatsu
“物も言いようで角が立つ”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即使传达相同的内容,根据你说话或表达的方式,可能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或在人际关系中产生摩擦。
无论你说的话多么正确或必要,对方接受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用词选择、时机和语调。如果你使用不体贴的直接表达或不考虑对方立场就说话,即使内容是合理的,也会损害你与他们的关系。
这句谚语特别用于给出警告、批评或表达反对意见时。即使你是为了对方的最大利益而说话,如果说得不好,你会招致他们的怨恨,不仅无法达到原本的目的,还会导致关系恶化。这个教训在今天的各种情况下仍然适用,如职场指导、家庭对话和朋友间的建议。
起源与词源
这句谚语的起源被认为源于日本古典的语言观和关于人际关系的智慧。”角が立つ”(棱角突出)这个表达是独特的日本比喻表达,最初从棱角的物理尖锐性衍生出来,用来表示人际关系中的摩擦或冲突。
在江户时代的文学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表达,表明用词选择的重要性在当时就已经得到社会认可。特别是在武士社会中,一句不慎的话可能是致命的,所以谨慎选择词语是一项关乎生死的重要技能。
“物も言いよう”(话也要看怎么说)这部分表明,即使是相同的内容,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也会给对方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象。这与日本的”言灵”(kotodama)哲学深深相关,该哲学认为词语包含灵魂,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带来好的和坏的结果。
在商人世界中,用词选择对于维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也极其重要。商人从经验中知道,即使推荐同样的产品,根据说话方式的不同,销售情况也会发生变化。据信这句谚语是通过积累这样的实际生活经验而确立的。
趣闻
“角が立つ”(棱角突出)这个表达实际上可能起源于建筑术语。当木材或石材的棱角尖锐时,人们很容易撞到而受伤,所以工匠会将棱角打磨圆润以确保安全。这种”去除棱角”的物理工作被认为发展成了人际关系中”不让棱角突出”的表达。
有趣的是,还有一个与这句谚语配对的表达:”角を取る”(去除棱角)。这相反地意味着软化严厉的话语,使其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展现了日语表达的丰富性。
使用例
- 虽然他给出了好建议,但话也要看怎么说,说不好就会产生棱角,所以大家都开始避开他。
- 在指导下属时,话也要看怎么说,说不好就会产生棱角,所以我真的必须小心用词选择。
现代解读
在今天的社交网络社会中,这句谚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纯文字交流中,语调和面部表情无法传达,使得相同的内容更容易引起误解。措辞的细微差别引起”网络争论”的情况并不少见。
随着远程工作的普及,电子邮件和聊天交流增加,使得面对面交流中可能的微妙细节更难传达。当上司向下属发出指示时,以前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或语调软化的部分,现在仅通过文字传达时可能会显得冷淡。
另一方面,现代”改变说话方式”的技巧也有所发展。客户服务通过使用”缓冲词”系统化了不产生摩擦的说话方式,商务沟通中也在研究不让他人感到不舒服的表达方法。
然而,”体贴文化”的负面影响也被指出,即过于谨慎地选择词语会使原本的意思变得模糊。过分强调不产生摩擦,重要问题可能会被忽视。现代人需要在对他人的体贴和坦率沟通之间取得平衡。
当AI听到时
根据语用学研究,我们接收到的”意义”中,实际语言所占的比例仅为7%。剩下的93%都是由语调、表情、手势等非语言信息决定的。
“话不投机半句多”正是体现了这一现象。比如同样一句”辛苦了”,面带笑容地说出来能传达感谢之意,但面无表情地机械朗读就会听起来像是讽刺。
特别有趣的是”合作原则”这一理论。人类在对话中会无意识地期待对方”以适当的方式,传达适量的、相关的、明确的信息”。当这种期待被辜负时,听者就会开始推测”是不是有什么别的意图?”
实际实验表明,同样内容的批评,仅仅改变与对方的关系或场景设定,接收者的压力反应就会相差3倍以上。也就是说,是否”话不投机”几乎完全取决于包裹着话语的”无形信息”,而非话语本身的内容。
这说明人类的沟通并非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给现代人的是,沟通是一种技术和技能,可以不断完善。当你想传达的内容没有传达给对方时,在改变内容之前,首先尝试审视如何传达。
特别是在与重要人物的关系中,选择能够与对方感受产生共鸣的词语比挥舞逻辑更重要。即使在与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日常对话中,一点体贴就能加深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效率往往被强调,但在人际关系中,”绕道而行”也是必要的。与其直接传达,不如包装成对方更容易接受的形式,你的真实意图会传达得更深入。把话语当作给对方的礼物,试着仔细包装。你周围的人际关系肯定会变得更温暖、更丰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