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即使是要被斩首的罪人,也有三天的缓期”
Kubi kiru tsumibito ni mo mikka no hinobe ari
“即使是要被斩首的罪人,也有三天的缓期”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即使是犯了最严重罪行的人也应该得到最后的宽限期。如果连被判斩首的罪犯都能在行刑前得到三天时间,那么犯了较轻错误的人就更应该得到更多时间来反思和解释自己。
今天,当有人想要过快地惩罚错误时,人们会使用这句话。它传达的信息是”不要急于责备”或”给他们一些时间思考”。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在评判他人时保持冷静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要给人们最基本的考虑,即使我们不能完全原谅他们。
这句话平衡了严厉与仁慈。它表明,即使在处理严重过错时,也不应忘记基本的人道。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的确切起源不明,但很可能来自江户时代的刑罚制度。即使是被判死刑的罪犯,在判决和执行之间也会得到时间。
这不仅仅是官僚程序。这是一种人道的考虑,让罪犯在精神上做好准备,与家人告别,处理自己的事务。
所提到的”三天”不一定指实际的法定等待期。它意味着应该给予”哪怕是短暂的时间”。
这个想法是,即使是最恶劣的罪犯也应该在面临最后时刻之前得到几天时间。
佛教思想影响了这种做法。给罪犯时间忏悔和准备心灵,为来世的救赎提供了机会。
儒家的”仁”的价值观也发挥了作用。这意味着作为人要表现出基本的同情心。
即使在严格的刑罚制度内,日本文化也没有完全剥夺人的尊严。这句谚语反映了日本人对生死的看法。
使用例子
- 看到老板因下属的错误而愤怒,我提醒他即使是要被斩首的罪人,也有三天的缓期,所以先听完整个故事也无妨
- 我没有因为儿子成绩不好就立即没收他的游戏机,而是想起即使是要被斩首的罪人,也有三天的缓期,所以我决定先和他谈谈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完美地捕捉了两种对立的人类本能。一种是想要憎恨邪恶并立即惩罚它的正义感。
另一种是想要承认每个人的尊严的同情心,即使在最后关头。
当被愤怒驱使时,人们想要完全否定对方,不给任何宽限期。这来自天然的正义感。
但人类也有”尽管如此”的感觉。即使对我们憎恨的人,我们也犹豫是否要将他们视为不如人类。我们抗拒跨越那条最后的界线。
这种冲突存在于所有时代。当我们评判他人时,我们也必须面对自己的人性。
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祖先理解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邪恶的人,也没有完全善良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施加最严厉的惩罚时,给予短暂的宽限期也能让审判者和被审判者都保持人性。
这种智慧可能是保持人类为人的最后堡垒。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三天缓期实际上起到了”自我约束装置”的作用,防止统治者失控。在博弈论中,当你不能信任未来的自己时,战略性地限制你的选择会产生理性的结果。
这就像节食者不在家里放零食一样。
统治者有权在愤怒中立即处决某人。但这样做会在他们冷静下来后产生后悔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反复做出情绪化的判决会传播”这个统治者根据心情杀人”的名声。这会导致整个法律体系的信任崩溃。
短期的情绪满足与长期的治理稳定性形成权衡。
三天缓期成为一种强制机制,统治者将判决委托给他们”未来冷静的自己”。关键是这不仅仅是建议——它是制度化的。
将其制度化迫使即使在当下愤怒时也要延迟执行。
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人们高估即时奖励,低估未来利益。三天冷却期系统性地纠正了这种认知偏见。
这里有个悖论:看起来像仁慈的东西实际上是维持权力的理性自卫策略。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现代人”等待的力量”的价值。在一个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即时反应、立即判断的时代,这种智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闪耀。
当你发现某人的错误时,在发布批评评论之前等一夜——不是三天,但至少一夜。当下属失败时,不要当场责骂他们。首先,腾出时间听听他们的说法。
当你的孩子违背承诺时,不要情绪化地惩罚。试着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这些小小的”等待”行为可以戏剧性地改变关系。
等待不是软弱。它是控制情绪和尊重他人人性的力量。
当你给某人宽限期时,你实际上也在给自己时间做出更好的判断。
最重要的是,你正在建立这样的关系:当你犯错时,其他人也会给你同样的宽容。宽容会循环回来,成为拯救你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