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口信不成负担”
Kotozute wa ni ni naranu
“口信不成负担”的含义
“口信不成负担”意思是传递话语或消息不会带来任何物理重量。当有人请你传达消息时,这与携带行李是不同的。它不需要体力或努力。
这个谚语在请求某人传达消息或接受这种请求时使用。它表达了”我可以轻松承担一个简单消息”的感觉。
它也向请求者保证”你不需要对请求传达消息而犹豫。”
即使在今天,电话和电子邮件无处不在,我们仍能体会到亲自传递消息的轻松。与数字消息不同,口头消息承载着人情温暖。
它们确实是一种不带任何”重量”的愉快沟通形式。
起源和词源
这个谚语在文学中的确切首次出现很难确定。然而,它在江户时代的普通民众中被广泛使用。
从词语本身来看,”kotozute”指的是口头消息或传递的话语。”Ni”指的是物理货物或重负。
这个表达的背景与江户时代的交通运输密切相关。那时,人们主要靠步行旅行。
长距离携带行李是艰苦的体力劳动。旅行的黄金法则是尽可能保持轻装。
在那个时代,当有人请你”把这个告诉那个人”时,这与被要求携带什么东西完全不同。这是一种完全不造成负担的善意。
识字率有限的历史背景也很重要。写信需要纸和墨,这要花钱。但传递口头消息不需要任何费用或努力。
当旅行者接受传递消息的请求时,这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沟通手段。这是一种社会上重要的行为。
从这种日常生活的实用智慧中,这个谚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使用例子
- 如果你出差时要去分公司,口信不成负担,你能帮忙传达经理的话吗?
- 如果你反正要去那边,口信不成负担,我能请你给我母亲带个话吗?
普世智慧
谚语”口信不成负担”包含了人类社会互助的精髓。为什么这句话能传承如此之久?
这是因为人们本能地有两种感觉:”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和”我想要有所帮助。”
当人们请求别人帮忙时,他们害怕造成不便。这种感觉在日本人中可能特别强烈。但同时,人类是在帮助他人时感到快乐的生物。
这个谚语美妙地协调了这两种心理状态。
“不成负担”这个表达陈述了一个物理事实。但它也提供了心理安慰。
请求者想”我可以轻松地提出这个要求。”接受者想”我很高兴能做这么多。”这种微妙的平衡在历史上一直在润滑人际关系。
我们的祖先知道沟通本身就能丰富人际关系。委托某人传达消息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它是连接人们的纽带。
正因为话语没有重量,它们才能传播得很远,连接许多心灵。对人性的这种深刻理解被浓缩在这些简单的话语中。
当AI听到这个时
当我们运输物理货物时,我们总是要付出代价。携带10公斤大米走100米会使人体消耗大约50千卡的能量。
而且,携带后,大米从你手中消失,传递给别人的手中。这是物质的宿命。
但消息——信息——完全不受这种物理定律的约束。
信息论的创始人克劳德·香农将信息的本质定义为”不确定性的减少”。重要的是,无论复制多少次,信息都不会减少。
如果我告诉10个人”明天会下雨”,我内心的信息不会消失。对于物质,分给10个人,每个人得到十分之一。
但对于信息,所有10个人都得到100%。这被称为”非排他性”。
更令人惊奇的是,信息的传输成本具有零质量。传输一比特信息所需的理论最小能量是一个与温度成正比的极小值。
在室温下,大约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3焦耳。与携带一包大米的成本差异是天文数字般的。
这个谚语认识到的是信息的两个革命性特性:”无限可复制性”和”零质量传输”。在现代,我们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发送数据,我们生活在这种古老智慧所预言的世界中。
今日的教训
这个谚语今天教给你的是”轻松沟通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电子邮件和消息应用占主导地位。一切都作为记录保留。
但正因为如此,口头消息的轻松变得珍贵。
当有人请你”传达这个”时,这是信任的标志。被要求通过你传递话语让你真实地感受到自己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
故意使用人来传达本可以数字化完成的事情——其中有一种温暖是无法仅用效率来衡量的。
这个谚语也教导了”不要犹豫做小善事”的重要性。你认为”我能做这么多”的小行为的积累培养了丰富的人际关系。
即使你不能携带重行李,你也能携带话语。这样想,每个人都有帮助某人的潜力。
在不给你造成负担的范围内扮演连接人们的角色——这应该会让你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一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