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话多者品格少”
Kotoba ōki wa shina sukunashi
“话多者品格少”的含义
“话多者品格少”意思是说话超过必要程度的人缺乏尊严和品格。
真正有教养、内心丰富的人不会使用不必要的言辞。他们能够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一方面,那些滔滔不绝说个不停的人可能是在试图用空洞的话语填补空间。他们也可能在拼命地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重要。
这句谚语用来警告健谈的人。它指出了那些在会议中滔滔不绝、不停吹嘘或打断别人只为了说话的人的肤浅。
即使在今天,这个智慧也适用于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帖的人。它也适用于那些在没有被询问的情况下强加自己观点的人。
真正有价值的话语是以质量而非数量来衡量的。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的确切起源不明。然而,在江户时代它已经被广泛使用。
这个短语的结构结合了两个对比元素:”话多”和”品格少”。这清楚地表达了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传统的日本美学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沉默是金”和”沉默是美德”的理念。
能剧和茶道中所见的”间”(停顿)之美,以及禅宗”不立文字”的教导,为这句谚语创造了文化基础。
在武士道精神中,健谈被视为肤浅的标志。真正有尊严的人应该用最少的必要言辞传达他们的意图。
这与”武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说法相呼应。
儒家思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孔子教导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种哲学表明,只善于言辞的人缺乏真正的美德。这种东方的人性观在日本社会扎根。
最终结晶为”话多者品格少”这一表达。
使用例子
- 他在会议中总是滔滔不绝,但话多者品格少——最终你都不知道他想说什么
- 那个人虽然我们刚认识就只谈论自己——话多者品格少完美地形容了他们
普世智慧
“话多者品格少”中的普世真理是这样的洞察:一个人内心生活的丰富程度与他们向外表达的程度成反比。
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健谈?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因为一种心理机制在起作用,试图填补内心的焦虑或空虚。
真正自信并了解自己价值的人不需要用言辞来装饰自己。他们的存在本身就具有说服力。
另一方面,缺乏自信的人试图通过堆砌言辞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超越时间和文化的基本人性特征。
这句谚语也暗示了”倾听力量”的重要性。健谈的人没有空间倾听他人。
通过用自己的话语填满空间,他们实际上可能在逃避与他人的真正对话。人际关系的本质更多在于倾听而非说话。
我们的祖先看到了在话语洪流中失去了多少东西。在沉默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真正的理解和尊严。
这种智慧在我们信息过载的现代更加闪闪发光。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将通信质量表达为”信噪比(S/N比)”。
换句话说,这是有意义信息(信号)与无意义信息(噪音)的比率。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话语如何使噪音更容易渗入。
例如,如果你用10个词传达10条信息,信噪比是1比0。但如果你用100个词传达同样的10条信息,90个词本质上就成了噪音。
信噪比恶化到1比9。听者的大脑用有限的处理能力评估整体。噪音越多,它就越判断”这个人的话不可靠”。
这是因为大脑根据信息密度估计发送者的能力。
更有趣的是香农熵理论显示的”冗余困境”。你需要适当的冗余来可靠地传达信息。
但当它变得过度时,信息实际上会退化。你堆砌的话语越多,矛盾和模糊性渗入的概率就越高。
整体可靠性呈指数级下降。
换句话说,品格就是信息密度本身。用少数话语切中要害的人被无意识地评为具有能够保持高信噪比的信息处理能力。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给现代人的是”减法美学”。我们倾向于重视添加某些东西、广播和表达。
但真正的成熟在于选择不说什么的力量。
现在社交媒体已经普及,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向世界广播他们的想法。但广播的便利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品格的提升。
相反,在发帖前暂停并问自己”这真的值得说吗?”的习惯才是提升你品格的东西。
这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在会议中发言前,考虑你的话语是否会为讨论增加真正的价值。
在与朋友交谈时,暂停思考你是否需要打断他们的故事来分享你的观点。
减少你的话语不是被动的行为。这是一个主动的选择,为你的每一句话赋予分量。
能够用少数话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才是真正有魅力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