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産なくして恒心なし”的读音
Kousan nakushite koushin nashi
“恒産なくして恒心なし”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没有稳定的财产或收入,就很难保持正义的心或道德判断。
换句话说,它表达了经济不稳定会扰乱人们的内心,可能导致他们从事平时绝不会做的错事或恶行。这不是在指责人性的弱点,而是在教导拥有坚实生活基础的重要性。
这句谚语主要用于讨论由经济困难引起的错误行为或犯罪。它经常用于表示同情理解的情况,比如”那个人也是,无恒产则无恒心,一定是一时受到了诱惑。”
即使在今天,当我们看到经济困难的人转向轻微犯罪的新闻时,有时也会感受到这些话的真实性。这是一个深刻的洞察,表达了人性的现实方面——虽然人们理想上想要道德,但当面临生存危机时,维持这些理想变得困难。
起源与词源
这句谚语起源于中国古典著作《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原文写道”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传入日本后确立为”无恒产则无恒心”。
“恒产”指的是固定资产或稳定的收入来源,而”恒心”指的是不变的心——即道德之心或正确的判断。孟子教导说,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经济稳定,就很难保持道德之心。
有趣的是,孟子在这句话前面加了”惟士為能”(只有士人能够)。这意味着”只有积累了学问的士人才能在没有财产的情况下保持道德品格”,区分了普通人和知识分子。
这个教导不仅仅是关于”人们没钱时会做坏事”,也是向统治者传达的政治信息,说明人民的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在日本,从江户时代开始,它作为商人智慧和平民教导而广为人知。
使用例
- 看到最近企业不当行为的新闻,让我想起了”无恒产则无恒心”这句话
- 他卷入挪用公款案,大概也是”无恒产则无恒心”,屈服于养家的压力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这句谚语的含义变得更加复杂和多面。这是因为终身雇佣制度的崩溃和非正规就业的增加,使许多人难以拥有”恒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恒产”的概念已经从单纯的资产扩展到更广泛的经济保障,如稳定就业、社会保障和未来前景。即使是正式员工,由于对裁员的焦虑和对养老金制度的不信任,也往往难以保持”恒心”。
另一方面,现代个人价值观也多样化了,仅有经济稳定并不一定带来内心平静的想法已经传播开来。在极简主义者和自由职业者中,有些人优先考虑精神满足而非物质财富,即使收入微薄也能保持”恒心”。
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增加了与他人生活比较的机会,导致即使客观上有足够的”恒产”,内心也会变得不稳定的现象。这可以说是孟子时代未曾预料到的新挑战。
在现代,这句谚语不仅作为个人心态,也作为暗示纠正整个社会经济差距重要性和建立人人都能安心生活基础的话语,具有了新的意义。
当AI听到时
现代的”恒产”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土地、建筑等有形资产,已不再是绝对稳定的基础。比如,新冠疫情期间许多店铺关闭,不动产价值急剧下跌。而拥有编程技能的人和在网上拥有粉丝的创作者却能维持收入。
这种变化的有趣之处在于,新的恒产”难以可视化”。土地面积可以测量,但人脉价值和技能的未来前景却难以数值化。因此现代人生活在一个自身稳定基础难以看清的状况中。
更令人惊讶的是,新恒产”保质期”的短暂。编程语言几年就会过时,社交媒体的粉丝也可能一夜之间消失。也就是说,为了维持恒产,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
这样一来,现代人的”恒心”也发生了变质。相比传统的长期道德观,适应变化的灵活性和承受不确定性的精神力量变得更加重要。孟子设想的”稳定财产→稳定内心”这一模式,已经进化为”持续变化的能力→应对变化的内心”。恒产概念的变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精神结构本身。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我们的是,内心的稳定需要基础。这不一定需要巨大的财富,但拥有最低限度的生活基础和对未来的展望,让我们能够保持真实的自我。
重要的可能是找到自己的”恒产”。这可能是储蓄、稳定的人际关系、获得的技能或健康的身体。在现代,与其依赖单一收入来源,拥有多个”安全来源”变得重要。
这句谚语也教导我们加深对他人的理解。当有人做出错误选择时,通过反思背后的焦虑和困苦,我们可以产生同情而非批评的感情。
对整个社会来说,它显示了创造人人都能拥有基本安心环境的重要性。不仅是个人努力,拥有相互支持的制度才能创造人人都能保持”恒心”的社会。
内心的平静绝不是奢侈的愿望。它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