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鮮し仁”的读音
kougenreishokusukunashijin
“巧言令色鮮し仁”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善于言辞、态度和蔼以取悦他人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慈悲心。”
它教导我们,那些只专注于表面的言辞技巧和迎合他人的和蔼态度的人,往往缺乏对他人的真正关怀和真诚。孔子认为,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依赖华丽的言辞或勉强的笑容,而是表现出自然真诚的态度。
这句谚语用来警告那些说话动听但不付诸行动的人,或者那些表面看起来令人愉快但不值得信任的人。当我们反思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是否只是给出表面回应时,也会用到这句话。即使在今天,当我们看到那些过于善于推销话术的人,或者那些社交媒体帖子与实际行为不符的人时,我们仍能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起源与词源
“巧言令色鲜矣仁”源自孔子的话,记录在中国古典著作《论语》的第一章”学而”中。原文是”巧言令色、鮮矣仁”,传入日本后成为现在的形式。
孔子是活跃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中国哲学家,这些话是在与弟子对话时说出的。在当时的中国,政治动荡中有偏爱只善于言辞的人的倾向,孔子对这种趋势感到担忧。
“巧言”指巧妙运用言辞,”令色”指取悦他人的表情和态度。”鲜”是古语,意为”少”或”缺乏”,与现代词汇”新鲜”完全不同。”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代表对他人的慈悲和真诚。
这一教导自奈良时代《论语》传入日本以来,一直被视为道德教育和品格培养的指导原则。江户时代被纳入寺子屋教育,明治时代也被收录在道德教育教科书中,长期影响着日本伦理价值观的形成。
趣闻
古语”鲜”与现代的”新鲜”意思相反,表示”少”或”稀少”。由于这个字的含义变化,现代有时会被误解为”巧言令色新鲜仁”。
孔子的《论语》中包含几个类似的警告,包括对比的教导”刚毅木讷,近仁”(意志坚强、朴实无华、不善言辞的人更接近仁的本质)。
使用例
- 那位政治家很会演讲,但正如”巧言令色鲜矣仁”所说,他的实际政策并不惠及普通民众
- 他是顶级销售员,但正如”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所说,我感受不到他对同事的关怀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这一古典教导具有了更复杂的含义。现在社交媒体和网络交流已成为主流,”巧言令色”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表面魅力吸引人们注意的方法——如网红的精美帖子、公司精巧的营销信息、政治家的社交媒体传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精密。
另一方面,现代也强调”沟通技巧”。一定程度的”巧言令色”——如演示技巧、销售技能和客户服务礼仪——被认为是职场成年人的必要能力。因此,与孔子时代不同,现代人需要在表达能力与真诚之间取得平衡。
特别是在商业环境中,虽然表面的应对技巧对提高客户满意度很有价值,但建立长期信任关系需要真正的诚意。此外,在我们信息丰富的现代,人们越来越需要培养辨别本质价值胜过表面魅力的能力。
在现代,这句谚语不是对表达能力的否定,而是作为质疑其是否有真正诚意支撑的指导原则发挥作用。
当AI听到时
社交媒体的”点赞”系统,正是现代版”巧言令色”的制造装置。
分析网红的发帖内容,可以发现有趣的规律。拥有1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中,约70%的帖子都在演出”完美日常”。也就是说,精美的早餐、整洁的房间、灿烂的自拍。然而心理学研究显示,越是频繁发布这种”完美帖子”的人,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水平反而越高。
更令人惊讶的是企业的营销策略。当今的广告可以说是伪装成”共鸣”的巧言令色的集大成。比如打着”珍视你的个性”的口号销售商品,实际上却在强加统一的美的标准。
最有趣的是粉丝们的反应。越是让很多人觉得”这个人真棒”的帖子,实际上越有可能是精心计算的演出。也就是说,我们正在实时地被孔子所警告的”巧言令色”所迷惑。
在现代数字空间中,任何人都能轻易成为”巧言令色”的发布者,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具备识破它的眼光。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给现代人的是区分表面魅力和内在真诚的重要性。在信息泛滥的现代社会,我们容易被巧妙的言辞和吸引人的外表误导,但培养辨别真正值得信赖的人和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很重要。
同时,它给了我们反思自己的机会。想要被喜欢和好评的愿望是自然的,但它询问这是否只停留在表面的表演,以及我们是否以真正的慈悲心与人交往。
在现代社会,演示技巧和沟通能力受到重视,但这些技巧只有建立在真诚基础上才能得到利用。学会说话和行为得体并不坏,但重要的是这是否源于对他人的关怀之情。
在日常人际关系中,感知他人话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并以真诚的心回应——这一古老的教导静静地向我们述说着这样平凡却重要的事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