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不要责骂孩子,那是你走过的路;不要嘲笑老人,那是你要走的路”
Kodomo shikaru na kita michi ja, rōjin warau na iku michi ja
“不要责骂孩子,那是你走过的路;不要嘲笑老人,那是你要走的路”的含义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不要因为孩子的不成熟而责骂他们,也不要因为老人的衰老而嘲笑他们。
原因很简单。孩子代表着我们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老人代表着我们将来必定要走的路。
当有人对孩子的错误或幼稚行为感到沮丧时,人们会使用这句话。当有人嘲笑老人行动缓慢或健忘时,也会用到它。
这句谚语鼓励同情和理解。有时人们用它来提醒自己。
我们需要这个表达,因为人类在评判他人时往往会忘记自己的经历。成年人忘记了童年的无助。年轻人无法想象衰老的现实。
这句谚语提醒我们生命的连续性。它唤醒我们心中的同理心和尊重。
即使在现代社会,它对于加深代际理解仍然很有价值。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的确切起源不明。但是,它自江户时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
这句话可能反映了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人生观。
词语的结构非常平衡优美。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形成完美的对偶。
“你走过的路”和”你要走的路”构成了一个比喻。它们将人生比作一条道路。
孩子们正在走我们已经走过的路。老人们正在走我们必定要走的前方道路。
这种对偶结构与日本传统的教学歌谣和道德诗句相呼应。这种格式便于记忆和口头传播。
使用”不要责骂”和”不要嘲笑”这样的否定命令句创造了强烈的印象。它警告人们不要做那些无意识中倾向于做的行为。
有人说这句谚语反映了轮回的概念。它也体现了东方将时间视为循环的观点。
这里的智慧促进平等。所有人都走同样的路。它通过提醒我们曾经是那样,将来也会变成那样来鼓励谦逊。
有趣的事实
有人说这句谚语还有续句。在某些地区,人们会幽默地加上:”不要听老人说话,那是你要走的路。”
这个补充幽默地化解了老人的说教。它代表了与原始教导形成对比的民间智慧。
“你走过的路”和”你要走的路”这些表达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将人生比作旅程的传统。
自平安时代以来,”人生是旅程”的观念就出现在诗歌和故事中。这句谚语属于同一传统。
使用例子
- 我对孙子洒了食物感到烦躁。然后母亲说:”不要责骂孩子,那是你走过的路;不要嘲笑老人,那是你要走的路。”这真的触动了我。
- 我为嘲笑父亲日益健忘而感到羞愧。现在我正在深刻反思”不要责骂孩子,那是你走过的路;不要嘲笑老人,那是你要走的路”这句话。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警告我们一个基本的人性倾向。我们基于当前的自己来评判他人。
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曾经是什么样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人类的记忆和想象力是有限的。成年人忘记了童年的无助。年轻健康的人觉得衰老是遥远的现实。
这种认知偏见造成了代沟和不宽容。
然而这句谚语已经流传了数百年。这证明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偏见并试图克服它。
想象我们的过去和未来的能力是特殊的。同情他人处境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
我们的祖先留下这些话语来唤醒这种能力。
更深入地思考,这句谚语包含了民主思想的种子。它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认识到每个人都走同样的人生道路,无论年龄或地位如何,这是革命性的。这在严格社会等级制度的时代尤其如此。
这些话教导我们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的同情。它们包含了对人类尊严的深刻洞察。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在物理学中,大多数定律即使时间倒转也能成立。如果你倒放扔球的视频,它不会违反物理定律。
但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个例外。滴入咖啡中的牛奶不会自然分离。破碎的杯子不会自己重新组装。
这就是熵增定律,”时间之箭”。
这句谚语有趣的地方在于,人类的发展具有同样的单向性。孩子必然成为成年人。成年人必然衰老。
这种流动是生物学决定的,不可逆转的。责骂孩子意味着否定你已经经历过的低熵状态。
换句话说,这就像责怪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向衰老这一高熵状态转变的速度也值得注意。人体大约有37万亿个细胞。
DNA复制错误随着每次细胞分裂而积累。在细胞层面,20岁和80岁之间的”无序”程度有着巨大差异。
嘲笑老人是矛盾的。你在拒绝你最终会达到的热平衡状态——最大熵状态。
这句谚语是一个罕见的例子。它将时间不可逆性这一基本宇宙定律表达为人际关系的智慧。
今日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你在批评之前暂停的重要性。当某人的行为让你恼火时,想象自己处在他们的位置。
问问自己:”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会怎么做?”
考虑孩子的错误、年轻人的不成熟和老人的迟缓。将你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叠加到每种情况上。
这种教导在现代社会变得更加重要。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很容易批评他人。
记住屏幕另一边的人和你一样是人。他们和你一样有过去和未来。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在衰老。
这种观点也让你自己的生活变得更轻松。你可以接受当前的不完美,而不过度自责。
你可以将此视为人生道路上的一个点。当你意识到每个人都走这条路时,对未来的焦虑会变得更轻。
宽容不仅是给他人的礼物,也是给自己的礼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