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做的事,也要对父母做。”的读音
Ko ni suru koto wo oya ni seyo
“对孩子做的事,也要对父母做。”的含义
这句谚语教导父母应该身体力行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如果你告诉孩子要学习,你也应该向他们展示你在不断学习。
如果你告诉他们要有礼貌,你自己也应该使用尊敬的语言。这句谚语强调了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多的是观察父母的行为,而不是听他们的话。当父母说着高尚的话却不付诸行动时,孩子很快就能感受到这些话的空洞。
另一方面,当父母每天都在努力并正直地生活时,孩子自然会吸收这些价值观。
即使在今天,这个教导仍然是育儿的基本原则。一个总是看手机的父母无法令人信服地鼓励孩子读书。
当父母体现他们认为理想的生活方式时,这就成为了最有力的教育形式。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的确切首次书面记录并不清楚。然而,它自古以来就被用作体现日本传统教育观念的短语。
从词语结构来看,”子にすること”指的是对孩子的要求。”親にせよ”意思是父母自己也应该实践。
这形成了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命令形式。这种简洁性可能是通过世代口传而精炼的结果。
日本长期以来还有另一句话:”孩子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认识到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教育至关重要,这在历史上一直是共识。
在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江户时代教育思想中,有记录显示父母的模范行为被认为是孩子教育的基础。
这句谚语很可能源于育儿的紧迫经验。人们发现仅仅用言语来指导孩子效果甚微。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对孩子施加父母自己都不实践的标准是矛盾的。这句谚语作为普遍真理的浓缩表达被传承下来。
这个真理就是教育的本质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实践。
使用例子
- 如果你想教孩子问候的重要性,记住”对孩子做的事,也要对父母做。”,首先自己要开朗地向邻居问候
- 在催促儿子整理之前,我想起了”对孩子做的事,也要对父母做。”这句话,决定先整理自己的桌子
普遍智慧
“对孩子做的事,也要对父母做。”这句谚语触及了人类学习的基本真理。这个真理就是人们从行动中学到的比从言语中学到的更多。
孩子天生就是优秀的观察者。他们不会错过父母的任何一个手势或动作。他们无意识地吸收这些行为模式。
这也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生存策略。从语言尚未发达的幼儿期开始,孩子就通过模仿成人行为来学习生活的智慧和技能。
然而,这里存在着深刻的人性矛盾。我们倾向于要求别人做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
我们试图通过将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来填补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这是父母之爱的表现,但也是无意识的逃避。
这句谚语之所以世代相传,是因为它认识到了这种人性弱点并持续发出警告。真正的教育不意味着成为完美的父母。
它意味着向孩子展示你正在努力成长。这种真诚的态度成为最深深印在孩子心中的教导。
AI的观点
当你将生活视为跨越三代的游戏时,会出现一个非凡的战略结构。在这个有三个玩家——祖父母、父母和孩子——轮流进行的多阶段游戏中,”逆向归纳”变得有效。
这意味着首先想象你年老时被孩子照顾的最终阶段。然后你向后推算,决定现在应该如何对待孩子。
有趣的是,这句谚语不仅作为道德发挥作用,还作为在重复博弈中维持合作策略的机制。父母向孩子展示他们如何照顾祖父母,这起到了”行动证明”而非口头承诺的作用。
博弈论表明,过去的行为历史预示着未来的可信度。这正是跨代发生的情况。
孩子观察并学习父母的行为模式,然后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策略。
更重要的是这种策略如何创造”条件合作”。如果父母对祖父母不好,孩子就会学到”不照顾老人是这个家庭的标准策略”。
相反,如果父母孝顺,孩子更可能采用同样的策略。换句话说,父母的行为决定了他们将来会得到的回报。
这是跨时间的自利最大化——一个极其理性的战略设计。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给现代人的是从自己开始改变的勇气。当你想要孩子做什么时,这实际上也是对你自己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父母很忙碌,被期望完美,并且疲惫不堪。这就是为什么你不需要将这句谚语视为”成为完美父母”的压力。
相反,重要的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态度。
如果你希望他们养成阅读习惯,就一起去图书馆。如果你希望他们健康生活,就一起开始晨跑。
如果你希望他们不怕失败地挑战自己,就向他们展示你自己尝试新事物。你不需要完美。
你的努力,你从失败中学习——这些本身就成为最好的教材。
你为孩子希望的未来可能实际上就是你为自己想要的未来。通过孩子这面镜子,你得到了自己成长的机会。
如果这样想,育儿就不是负担。它成为丰富你生活的礼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