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杵也碰壁,用勺也碰壁”的读音
kine de atari shakushi de ataru
“用杵也碰壁,用勺也碰壁”的含义
“用杵也碰壁,用勺也碰壁”描述的是无论你往哪个方向跑都会遭到攻击的情况。根本无处可逃。
无论是被沉重的杵击中还是被轻巧的勺子击中,最终都会受伤。这个谚语意味着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避免困难。
这个说法适用于你似乎有多种选择,但所有选择都导致不良结果的情况。
例如,想象一下你的老板和前辈给你下达了相互冲突的指示。无论你遵循哪一个,都会被责骂。
或者想象自己被困在一个死胡同里,每条路都通向问题。
即使在今天,每个人都会经历被夹在中间无法动弹的时刻。这个谚语用熟悉的厨房工具来表达那种无法逃脱的困难处境。
通过与日常物品的比较,这个说法让这种令人沮丧的经历变得容易理解。
起源和词源
没有明确的书面记录解释这个谚语的起源。然而,我们可以从词语本身做出有趣的观察。
注意这个谚语如何将两种传统的日本厨房工具配对:杵和勺子。
杵是用来捣年糕的沉重坚硬的木棒。勺子是用来舀米饭或粥的扁平木勺。
这两种工具在形状、重量和用途上完全不同。但它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
两者都是用手挥舞的,都涉及击打或撞击某物的动作。
“当たる”这个词意思是受到打击或撞击。这个谚语很可能起源于厨房工作中使用的表达。
无论是被沉重的杵击中还是被轻巧的勺子击中,你最终都会受伤。这个谚语捕捉了这个现实。
有趣的是,不同的工具产生相同的结果。这反映了日常经验,即无论你如何尝试都无法逃脱困难。
通过使用来自厨房——日常生活核心的工具,这个说法成了每个人都能理解的隐喻。这是通过熟悉物品表达的民间智慧。
使用例子
- 当我提出新想法时,它们被拒绝。当我什么都不做时,我被责骂。这真是”用杵也碰壁,用勺也碰壁”。
- 随着我父母离婚,孩子无论跟父亲还是母亲都会受苦。我担心那种”用杵也碰壁,用勺也碰壁”的处境。
普世智慧
“用杵也碰壁,用勺也碰壁”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因为它解决了一个普遍的人类困境:选择的两难。
在人生中,我们经常面临没有选择能带来好结果的情况。我们被困住,无处可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人类社会通过复杂的利益冲突网络运作。
当你试图满足一个人的期望时,你会让另一个人失望。只要你生活在组织中,被夹在中间是不可避免的。
有趣的是,这个谚语不只是哀叹无处可逃。它给你一个客观认识自己处境的视角。
通过将其表述为”用杵也碰壁,用勺也碰壁”,你可以冷静地观察自己所处的不合理位置。
我们的祖先知道生活中存在无法逃脱的困难。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创造了这个谚语。
他们希望处于类似困境的人感到”我并不孤单”。给经历命名使不合理的情况变得稍微可以忍受。
这就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AI的观点
当你通过概率论来检验无论用杵还是用勺都会被击中的情况时,会出现有趣的事实。
人类倾向于认为,”我已经失败了两次,所以下次一定会成功。”这完全是一种错觉。
即使你掷骰子连续三次都得到1,第四次掷出1的概率仍然是六分之一。过去的结果不会影响未来。
这被称为独立事件。
然而,这个谚语描述的情况显示了更严酷的现实。被杵和勺子都击中意味着改变工具并不会改变结果。
甚至”改变方法会提高成功率”的希望也被背叛了。
在概率论中,当多次独立试验都失败时,你要将各个失败概率相乘。
例如,如果一个行动有50%的失败率,重复三次只有12.5%的机会每次都失败。
但当人类大脑看到连续失败时,它开始怀疑,”这不是巧合。一定有结构性问题。”
这种直觉往往是正确的。如果你被杵和勺子都击中,问题很可能不在工具上。
问题在于被击打的对象或击打的方式。概率论教会我们区分真正随机失败和系统性失败的重要性。
对今天的启示
这个谚语给现代人一个重要的教训:”当被困无处可逃时,你需要改变情况本身,而不是增加你的选择。”
当我们面临困难时,我们试图在A或B的选择中找到答案。
但如果两个选择都导致不利的结果,也许两选一的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当你处于”用杵也碰壁,用勺也碰壁”的情况时,你真正需要的不是在杵和勺子之间选择。你需要移动到一个根本不会被击中的地方。
在现代社会,被夹在中间的情况不断增加。
然而,了解这个谚语有助于你意识到,”这不是选择问题。这是结构问题。”
如果你被夹在老板和前辈之间,咨询第三方。如果所有选项都不利,自己创造一个新选项。
这种思维转变是这个谚语建议的真正智慧。
不要只是哀叹困难的情况。尝试从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