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奉君主而屡进谏言,必遭此般羞辱”的读音
Kimi ni tsukaete shibashiba sureba koko ni hazukashimeraruru
“侍奉君主而屡进谏言,必遭此般羞辱”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如果你侍奉君主并反复提出建议或批评,最终会遭到羞辱。
即使你的意见是正确的,说得太频繁也会惹恼君主。你会失去他们的信任,最终面临耻辱。
人们在向上级或长辈提出意见时,会用这句话作为警告。在任何组织中,分享改进想法或批评性反馈都很重要。
但如果频率或时机不对,你就有被贴上”那个烦人的下属”或”只会抱怨的人”标签的风险。
这种智慧在今天的职场和各种关系中仍然适用。这句谚语教导我们过于强硬地运用逻辑的危险。
它提醒我们要考虑对方的立场和感受。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很可能来自中国古代典籍《论语》中的一段话。《里仁》章中有”事君数,斯辱矣”这句话。
这句话传到日本并在那里扎根。
“事える”意思是侍奉,”数”意思是频繁,”斯に”意思是这样,”辱めらる”意思是被羞辱。
在孔子的时代,向君主进谏是臣子的重要职责。但这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有趣的是,这句话不仅仅是关于生存策略。它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根本问题。
孔子并没有拒绝进谏本身。事实上,他认为纠正君主的错误是臣子的义务。
然而,他指出了人类心理的一个真理。如果你提出意见太频繁,无论多么正确,都会伤害君主的感情并失去他们的信任。
日本武士社会也重视这一教导。它作为关于君臣关系微妙平衡的智慧被传承下来。
这句谚语世代相传,作为知道何时通过建议表示忠诚、何时保持沉默的指导。
使用例子
- 他向部门主管提了太多改进建议,现在他们对他很恼火——这是”侍奉君主而屡进谏言,必遭此般羞辱”的完美例子
- 即使你认为自己说的是对的,也要记住”侍奉君主而屡进谏言,必遭此般羞辱”,所以要仔细选择时机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揭示的普世真理是,人类有时会将”感受”置于”正确性”之上。
无论你的批评多么准确,如果重复,对方就会变得防御性。他们关注的不是内容,而是”又被说了”的不适感。
有趣的是,这不仅仅是关于权力者的傲慢。它根植于基本的人类心理防御机制。
每个人在自己的判断或行为被批评时都会感到受伤。当这种情况反复发生时,即使对方是善意的,也会感觉像是攻击。
这句谚语传承了数千年,因为它捕捉到了人际关系中永恒的困境。
你应该说出真相还是保持沉默?你应该优先考虑组织的利益还是个人关系?
这种冲突在古代中国和现代日本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祖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找到了一个智慧。只有当”正确性”和”时机”相结合时,话语才能获得力量。
说出真相和让真相被接受是两回事。这句谚语包含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AI听到这句话时
在信息论中,重复相同的信息应该增加传输可靠性。但人脑有一个麻烦的特征叫做”习惯化”。
当相同的信号重复时,大脑会自动降低该信息的优先级。这种现象被称为”感觉适应”。
就像你不再注意到你所在房间的气味一样。
在进谏中,会发生更严重的问题。第一次警告被处理为”有用信息”。
但从第二次开始,它转变为”模式识别”——”这个人又在说同样的话”。
内容本身退居次要地位,”重复的人”的属性信息占主导。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你想传达的信息(信号)被”烦人的人”的印象(噪音)掩埋了。
更有趣的是,人类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每天要做大约35,000个决定。
在这些决定中,重复的建议变成”已处理”的信息,优先级下降。大脑对第一次随意聊天的关注度比对第十次正确警告的关注度更高。
换句话说,进谏的有效性具有悖论性质——它与频率成反比。
信息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稀缺性和新鲜度。
今日启示
这句谚语今天教给你的是”仅凭正确性无法打动人”的现实。
在工作或家庭中,你可能想改进无数的事情。但如果你以错误的方式传达这些感受,你的好意就会适得其反。
重要的是平衡你话语的”质量”和”数量”。当真正重要的时刻到来时,要勇敢地说出来。
但如果你指出每一件小事,当真正重要的时候,你的话就不会传达给任何人。知道何时保持沉默是与说话同样重要的技能。
这句谚语也鼓励在”如何”沟通方面发挥创造力。与其直接批评,不如尝试提问、观察合适的时机,或在提出建议之前先认可某人的成就。
相同的内容可能会被非常不同地接受。
当你正确的意见以适当的时机和方法传达时,它才能获得打动人的力量。
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知道说什么。而是知道何时以及如何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