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赞美在行,实践不行”
Kanshin jōzu no okonai heta
“赞美在行,实践不行”的含义
“赞美在行,实践不行”形容那些善于赞美他人但从不付诸自己行动的人。
他们说话令人印象深刻,很容易找到他人值得称赞的优点。但当轮到自己做同样的事情时,他们完全失败了。
这句谚语批评的就是这种矛盾的态度。
这句话适用于具有批评家心态的人。它描述的是那些喜欢谈论理想但从不实践的人。
典型的例子包括在会议上分享精彩观点但从不自己采取行动的人。或者那些赞美他人努力而自己却不做任何努力的人。
即使在今天,你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那些善于在他人帖子下留下真诚评论但自己从不做任何事情的人。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言行一致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永恒的教训,至今仍然适用。
起源和词源
没有明确的文字记录记载这句谚语的起源。然而,我们可以从这个短语的构造方式中得出有趣的观察。
“感心”一词意味着被他人的言行所感动并赞美他们。而”行い”则指自己的实际行为。
这种对比结构是这句谚语的核心。
这句话很可能出现在江户时代,作为对那些说得好听但不付诸行动的人的警告。
在当时的商人社会中,信任就是一切。那些赞美他人生意但忽视自己店铺的商人会失去信誉。
随着儒学的传播,这句谚语也可能批评那些善于讨论学问和道德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实践的人。
它指出了与”知行合一”理想相反的态度。这句话可能就是带着这种含义在民间传播开来的。
这个结构将”上手”(熟练)和”下手”(拙劣)并列。这种鲜明的对比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
这种生动的比较使这句谚语令人难忘。这也是人们世代相传它的原因之一。
使用例子
- 他总是赞美别人的想法,但从不自己提出任何建议——真是赞美在行,实践不行
- 为了避免赞美在行,实践不行,我在赞美别人之前先自己实践
普世智慧
“赞美在行,实践不行”这句谚语尖锐地指出了人类的一个根本弱点。
为什么人们善于赞美他人却无法自己做事呢?
答案在于成为评价者是多么舒适。当我们赞美他人的行动时,我们是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观看。
没有失败的风险,也不需要努力。然而我们仍然因为说了好话而自我感觉良好。
这种舒适感让人们困在”批评家”的位置上。
实际采取行动需要勇气。我们可能会失败、看起来愚蠢,或者无法如愿成功。
这些焦虑阻止了我们。只要我们停留在赞美的一方,我们就永远不必经历这样的痛苦。
这句谚语传承了数百年,因为这种人性特征跨越时代从未改变。
在谈论理想和实际实践之间,总是有一道深深的鸿沟。我们的祖先知道跨越那道鸿沟有多困难。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断警告那些只会说不会做的人。他们继续教导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成为批评家的诱惑。这句谚语是一个永恒的呼唤,让我们抵制这种诱惑,成为行动者。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人类大脑处理”理解”和”行动”的位置完全不同。
例如,在评价钢琴演奏时,大脑前部的前额叶皮质变得非常活跃。这个区域处理语言解释和质量判断。
但在实际弹钢琴时,大脑深处的小脑和基底神经节会激活。换句话说,批评家和表演者字面上使用大脑的不同部分。
更有趣的是知识获取速度和技能获取速度之间的巨大差异。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理解什么构成良好表现需要几小时到几天。但实际能够表现得那么好需要数千小时的重复练习。
这是100到1000倍的差异。知识通过一次解释就能进入大脑,但技能需要神经回路本身的物理变化,需要更多的时间。
这种时间差距是”赞美在行,实践不行”的结构性原因。
人们可以快速发展批判性判断,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也能做到。但实际的技能获取需要完全不同的东西——更多的时间。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批评家多而实践者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现代人成为实践者而不是评价者的价值。
在今天信息泛滥的社会中,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成为批评家。在社交媒体上点赞、留言和表达观点只需要几秒钟。
但真正改变你生活的是接下来的行动。
如果你赞美某人的努力,试着自己做同样的努力。如果你认为一个想法很棒,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实践它。
那一步让你成长。
重要的是不要追求完美。你不需要做得像赞美别人时那样好。
即使你笨拙或失败,只有采取行动的人才能获得确定的经验和成长。
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呢?当你赞美某人时,在同一天为自己采取一个行动。
小事就足够了。这种积累会建立一个言行一致的可信赖的人。
你有这种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