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下愚之性不可移”
Kagu no sei utsuru bekarazu
“下愚之性不可移”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极其愚蠢的人无论接受多少教育或指导,都不会改变其根本本性。
“下愚”这个词并不简单地指知识或能力低下的人。它指的是那些缺乏学习态度或自我提升欲望的人。
当教育者或导师认识到某人尽管他们努力却毫无进步的局限性时,会使用这句话。
它也出现在关于人类发展的语境中,承认并非每个人都能改变的现实。
在现代,这些话可能听起来冷酷,仿佛在否定人类的潜力。
然而,其原意是防止教师和领导者因不切实际的期望而精疲力竭。它强调了认识某人真实本性的重要性。
起源和词源
这句话被认为来自中国古代文献《论语》的”阳货”篇。
孔子将人分为三类:”上智”(至智者)、”中人”(普通人)和”下愚”(极愚者)。他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有趣的是,这句话涉及教育的局限性。孔子以相信教育力量的思想家而闻名。
然而他也认识到人性的某些根本方面无法改变。”下愚”并不简单地意味着缺乏知识。
它被解释为一种缺乏学习动机或改进欲望的状态。
“性”字传入日本时意为”真性”或”天性”。”移”意为”改变”。
这种组合形成了”极愚者的真性无法改变”的含义。
随着儒家思想在日本深深扎根,这句谚语开始在教育和人类发展语境中被引用。
使用例子
- 看着他无论我教多少次都重复同样的错误,我想起了”下愚之性不可移”这句话
- 我们别再对那个人抱任何期望了——”下愚之性不可移”,我们只是在消耗自己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长期流传的背后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我们都想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相信教育、爱和环境的力量。我们希望他人能变得更好。
但现实有时会让我们面对这样的人:无论我们投入多少努力,他们都不会改变。
这句话指出了一个真理:人类有可以改变的部分,也有无法改变的部分。
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教育获得。但学习的动机和改进的欲望极难从外部给予。
这些必须从人的内心涌现。
历史上,教育者和导师都面临过这个现实。他们在能够改变每个人的理想与有些人不会改变的现实之间挣扎。
这句谚语代表了从那种挣扎中诞生的智慧。
与其因不切实际的期望而精疲力竭,不如洞察某人的真实本性。决定在哪里投入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这不是冷酷——这实际上可能是智慧。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浓缩在这简短的话语中。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这句谚语将人类分为”能够改变的人”和”无法改变的人”。
但神经科学家迈克尔·默泽尼奇的研究证明,即使是80岁的大脑也能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不存在”无法改变的人”。
那么为什么现实中有些人不会改变呢?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掌握着关键。她发现,具有固定心态、相信”我无法改变”的人会避免失败并害怕挑战。
结果,他们的成长实际上停止了。脑部扫描研究显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具有固定心态的人被告知他们错了时,他们大脑的学习区域不会响应。
这不是能力不足。”我无法改变”的信念本身就对大脑可塑性踩了刹车。
这里蕴含着这句谚语的真正危险。被贴上”无法改变的极愚者”标签的人既失去了他人的期望,也失去了学习机会。
这成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他们真的无法改变。在罗伯特·罗森塔尔的课堂实验中,仅仅因为教师相信”这个孩子不会进步”,学生的智商增长就下降了20分。
换句话说,无法改变不是大脑的局限。而是社会创造的”无法改变”叙事的力量。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给现代人关于对他人期望和如何使用自己精力的智慧。
相信你能改变每个人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现实中,有些人不想改变。
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平静地接受这个事实。
当你想帮助或指导某人时,首先要确定他们是否真的想要改变。
对没有改变意愿的人强加自己只会让你精疲力竭。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用在真正想要成长的人身上。
那些准备好接受你话语的人。
同时,这些话也是对你自己的质疑。你是否保持着持续学习的态度?
你是否在不害怕改变的情况下寻求成长?避免成为”极愚者”所需要的不是高智商。
而是一颗保持学习的谦逊之心。有了这种态度,人们在任何年龄都能成长。
这句谚语给了我们做出明智选择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