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二两,死了五两”的读音
Iki ni ryō ni shini go ryō
“活着二两,死了五两”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虽然人在世时可以简朴生活,保持低成本,但死后的葬礼和追悼仪式费用却出人意料地高昂。
人们活着的时候可以尽量节省。但一旦去世,各种费用就会堆积起来。这些包括葬礼准备、给佛教僧侣的供养,以及购买墓碑。
家人希望适当地缅怀逝者。所以他们往往花费比逝者生前日常生活费用更多的钱。
这句话批评了葬礼费用的昂贵。但它也传达了一个教训。也许我们应该花更多钱享受生活,而不是把钱都存起来用于死后昂贵的葬礼。
它反映了普通人的真实感受。如果反正要在葬礼上花一大笔钱,那么在还活着的时候把这些钱用在自己身上不是更好吗?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的确切首次书面记录并不清楚。然而,它很可能来自江户时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具体的金额”二两”和”五两”表明,到那时货币经济已经普及到普通民众。
在江户时代,一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0万日元。二两大约是20万日元,五两大约是50万日元。
人们通过节俭消费大约二两就能维持日常生活费用。但死后的葬礼仪式、追悼仪式和墓碑要花费多达五两。
这反映了当时普通人的真实经历。
江户时代的葬礼比今天更注重外表。即使是贫困家庭也试图举办体面的葬礼,因为他们在意别人的看法。
生前生活简朴的人,他们的家人仍然感到压力。他们必须举办适当的葬礼,以在邻居和亲戚面前保全面子。
这句谚语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它用具体的金额来显示死亡仪式成本的沉重。这使它成为普通人可以分享和理解的东西。
有趣的事实
江户时代的葬礼费用因社会阶层和地区而差异很大。但在普通人中,甚至有一个术语叫”葬礼贫困”。
这表明葬礼费用是挤压家庭预算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江户,火葬很常见。但小费用累积起来。这些包括棺材、木制牌位和给佛教僧侣的费用。
即使在今天,平均葬礼费用也超过100万日元。与月生活费用相比,”死了五两”的感觉没有改变。
跨越不同时代,人们面临着同样的经济现实。
使用例子
- 我祖父生活简朴,但当我看到葬礼费用时,我真正理解了”活着二两,死了五两”
- 人们说”活着二两,死了五两”,我后悔在世时没有在自己身上花更多钱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背后隐藏着人类的根本矛盾。活着的时候,人们重视省钱和节俭。
然而死后,他们却不惜花费。这种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深层的人类心理。
活着的人可以为自己判断”这就够了”。但死者不能说话。所以家人试图比生前更慷慨地缅怀他们,被”我应该做得更多”的遗憾驱使。
葬礼不仅仅是为了逝者。它们也显示了家庭的社会地位。人类关心外表和声誉的天性推高了葬礼费用。
深入思考,这句谚语通过讽刺教导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即使人们在你死后为你花一大笔钱,你也无法享受它。
这个信息问道:我们不应该在还活着的时候把钱和时间花在这个当下吗?
每个人最终都必须面对死亡。面对这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句谚语传达了我们祖先诚实的人生哲学。
我们应该选择充实的生活,而不是死后空洞的炫耀。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这句谚语显示的2.5倍价格差异与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发现的”损失厌恶系数2.0到2.5倍”惊人地吻合。
这意味着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准确地将认知特征量化为市场价格。他们理解人类大脑感受损失比收益重约2.5倍。
这发生在科学研究证明它之前200多年。
有趣的是,这种价格差异无法用简单的供需关系来解释。棺材的制造成本不应该与日常用品相差太多。
那么为什么它们要贵2.5倍?答案是”对死亡损失的恐惧”推高了支付意愿。
家庭倾向于超出理性价格判断来支付。他们想避免对逝者的遗憾和内疚等心理损失。这正是使现代葬礼费用昂贵的同一机制。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价格比例在整个社会中保持稳定。个人心理偏见被聚合为市场价格并长期维持。
这意味着人类大脑中的认知扭曲被内置到经济系统中。刻在我们大脑中的损失厌恶偏见是跨越时间推动市场的普遍力量。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重新考虑生活优先级的重要性。我们不应该重视丰富现在的生活,而不是死后举办盛大的葬礼吗?
在现代社会,我们在许多情况下为外表和形式花钱。但真正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宏伟。而是活着时内心的丰富。
与家人共度的时光,实现梦想,向所爱的人表达感激。这些都是只有活着才能做的事情。
这句谚语还建议了生前进行临终规划和安排事务的重要性。如果你事先清楚地表达关于死亡的愿望,你的家人就不需要过度花费。
告诉他们”保持简单”或”把那些钱用在活着的家人身上”也是爱的表达。
你的生命就存在于现在,在这一刻。无悔地生活可能不是关于死后空洞的炫耀。
而是珍惜每一天的到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