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的读音
Hyakubun wa ikken ni shikazu
“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的含义
“百次听闻不如一次亲见”意思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一次,比从别人那里听很多次更可靠,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这句谚语比较了”听”和”看”作为获取知识的方法,主张视觉经验的优越性。无论你得到多么详细的解释,只有通过实际看到并用自己的眼睛确认,才能达到真正的理解。它特别教导我们,对于复杂的情况或微妙的问题,只有通过看到实际场景才能理解其中的真相。这句话在人们陷入理论讨论或试图仅凭推测做出判断时使用。在强调实地调研或现场确认的重要性时也会使用。即使在今天,当表达实际访问某地了解情况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依赖数据或报告时,这句话仍然展现出它的力量。
起源与词源
“百次听闻不如一次亲见”起源于中国古代文献《汉书》中”赵充国传”记录的话语。这个故事来自前汉时期赵充国将军的轶事。
当时,西方的羌人叛乱,朝廷在是否派遣讨伐军还是采取怀柔政策上意见分歧。许多大臣主张军事解决,但老将赵充国强调亲眼看到当地情况的重要性。他使用了”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来论证,无论听到多少报告,都比不上实际亲眼看到现场。
这句话作为中国古典智慧传入日本,从平安时代开始在日本文学中出现。特别是在江户时代,它在民间广泛使用,至今仍深受喜爱。赵充国的实用智慧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可能是因为它抓住了人类学习方法的本质。
使用例
- 我听说过那家新餐厅的名声,但”百次听闻不如一次亲见”——当我实际去了之后,发现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
- 我不能仅凭下属的报告做出判断,所以按照”百次听闻不如一次亲见”的原则,让我们亲自去现场看看
现代解读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中,”百次听闻不如一次亲见”的含义变得更加复杂。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瞬间获得大量信息的时代,这句谚语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认识。
许多人都亲身体验过,仅仅阅读网上评论、新闻文章或社交媒体帖子无法理解的真相是存在的。例如,无论你对旅游目的地研究多少信息,当你实际访问时,总有照片无法传达的氛围和气息。此外,在网上购物时,对产品图片与实物之间的差异感到惊讶也并不罕见。
另一方面,现代”看”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虚拟现实和高清视频流,不用亲自到场也能获得”看”的体验成为可能。然而,人们仍然强烈认识到这无法与使用全部五感的真实体验相匹敌。
特别是在商业世界中,随着远程工作的普及,实际面对面会面的重要性正在被重新考虑。许多人痛苦地意识到,有些微妙的细节和氛围是无法通过在线会议传达的。这样,正因为现代技术进步了,实际”看到”和”体验”的价值可能变得更加鲜明。
当AI听到时
在现代数字社会中,”百闻不如一见”这一前提正在根本性地动摇。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和图片瞬间就能被数百万人”看到”,但其中大多数的观看时间都不超过3秒就被消费掉了。据说我们每天会看到约5000个广告图像,但能留在记忆中的却只有区区几个百分点。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看”这一行为的质量劣化。TikTok和Instagram的短视频将复杂的现实压缩到15秒内,剥离了所有的背景信息。比如,一个处理某个社会问题的视频会省略问题的背景和多面性,只截取情绪化的瞬间。观众以为自己”看懂了”,实际上却只获得了表面的印象。
另一方面,播客和音频内容的急速增长是个有趣的现象。据Spotify统计,播客的平均收听时间为25分钟,是视频内容的3倍以上。音频由于没有视觉刺激,反而能让听众的想象力和思考更加深入地运转。在专家访谈和解说节目中,通过多角度地”听”一个主题,能获得比碎片化影像深刻得多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或许可以说”百见不如一闻”。为了不在信息的海洋中溺水,比起表面化地”看”,静下心来”听和思考”的能力才是通往真相的捷径。
给现代人的启示
“百次听闻不如一次亲见”教给现代人的是”体验的价值”,这正是我们生活在信息过载时代应该珍惜的。
现在我们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能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我们往往满足于仅通过屏幕看到的信息。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实际去某个地方,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肌肤感受。
当挑战新工作、考虑跳槽或为人际关系烦恼时——不要仅仅依赖网络信息或他人的意见,而要首先尝试自己体验。通过迈出那一步而不害怕失败,意想不到的发现和成长可能正在等待。
这句谚语也教导我们对他人的体贴。当给某人建议时,通过鼓励他们”实际去亲自看看”,你可以扩展那个人的可能性。当你自己不确定时,要有勇气前往实际现场。在那里,应该有无法仅通过语言传达的真相和与全新自己的邂逅在等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