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を以て鑑と為す”的读音
Hito wo motte kagami to nasu
“人を以て鑑と為す”的含义
“以人为鉴”意思是把他人当作镜子来反思自己,纠正自己的言行和品格。
这并不是简单地模仿他人。通过观察优秀人物的行为,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看到行为不当的人,我们反思自己是否犯了同样的错误。就像镜子反映我们的外表一样,我们通过他人的形象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找到改进的地方。
这个谚语在鼓励自我反思或品格改进时使用。特别是那些处于领导地位的人在教导下属或晚辈关于谦逊和学习态度的重要性时经常使用。在遭遇挫折或失败时,它也用来表达试图从他人的成功故事或失败例子中学习的态度。即使在今天,这个谚语在领导理论和自我发展的背景下,在解释从他人身上学习的重要性时仍经常被引用。
起源与词源
“以人为鉴”据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史书《旧唐书》中记录的唐太宗的话。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这些话是太宗在哀悼他的忠臣魏征去世时说的。魏征是一个即使对皇帝也会坦率进谏的人,太宗把他视为”人镜”。魏征去世时,太宗哀叹道:”我失去了三面镜子”,其中一面就是”人镜”。
“鑑”指的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铜镜,是整理仪容的必需工具。太宗认为,正如铜镜反映人的外表一样,人也可以成为反映人内心和行为的镜子。这种哲学与儒家教义相一致,传到日本后扎根。在日本,它大约在平安时代开始出现在文学中,被认为在统治者和学者中广泛使用。
使用例
- 以人为鉴从那位前辈的工作态度中,我也应该更认真地对待工作
- 通过以人为鉴从他的失败中,我能够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为鉴”的概念具有了更加复杂和多面的含义。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现在有机会接触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的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选择谁作为”镜子”变得更加重要。虽然我们倾向于钦佩网红和名人的光鲜一面,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他们背后的努力和艰辛。此外,更多的人因为过度与他人比较而损害了自尊心。
另一方面,我们现代独有的新解释也出现了。在一个重视多样性的社会中,从各种不同的人那里学习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而不是追求单一的理想形象,正在得到认可。随着远程工作的普及,从从未谋面的同事和上司那里学习的机会增加了,将”以人为鉴”的范围扩展到了地理限制之外。
在现代,当把他人作为镜子时,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之间的平衡。寻求深入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性,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成功或失败的态度,会带来更丰富的学习。
当AI听到时
古代中国的”以人为鉴”,是通过冷静观察他人的失败与成功来反省自身行为的内省智慧。然而在现代社交媒体时代,这种”以他人为镜”的行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质。
最显著的变化是,观察的对象从”应当学习的教训”转向了”应当比较的成果”。当我们在Instagram或Twitter上浏览他人动态时,会不自觉地判断”那个人比我强还是弱”。心理学研究显示,每天使用社交媒体超过2小时的人群中,有70%的人会因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焦虑情绪。
更严重的问题是,现代的”镜子”极度扭曲。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都是发布者有意筛选和美化过的”人生精华版”。对着这面虚假的镜子审视自己,必然会产生自卑感。古代贤者能从他人的”失败”中汲取智慧,而现代人却只能看到他人的”成功”,由此产生的不是学习,而是嫉妒和焦躁。
“以人为鉴”本来是通过他人的人生来深刻审视自己内心的行为。但如今却沦为依靠他人评价来决定自身价值的外部依赖工具。这种颠倒正是现代人承认欲求病理的核心所在。
给现代人的启示
“以人为鉴”今天教给我们的是,学习态度没有终点。无论年龄或地位如何,始终保持谦逊,努力从周围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这是作为一个人继续成长的秘诀。
这个教导在今天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变得更加重要。随着新技术和价值观不断涌现,仅凭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是有限的。从每个人身上都应该有可以学习的东西:同事高效的工作方式、晚辈的新鲜想法、前辈的人生经验。
重要的不是找到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和作为反面教材的地方。我们可以从成功的人那里学习态度和方法,从失败的人那里学习需要注意的地方。
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呢?你一定会发现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美妙发现。每个人都是帮助你成长的珍贵镜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