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仅靠面包就能活着的。”的读音
Hito wa pan nomi nite ikuru mono ni arazu
“人不是仅靠面包就能活着的。”的含义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人类不能仅仅依靠食物和物质满足来真正生活。无论饭菜多么丰盛,生活条件多么舒适,仅凭这些东西本身无法满足人心。
人们需要无形的价值,如精神满足、爱、目标、信念、美的喜悦以及与他人的联系。
当人们厌倦了追求物质财富时,会使用这句谚语。它也适用于某人尽管经济富裕却内心空虚的情况。
这句话警告人们不要过着只专注于金钱和财产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消费文化往往强调物质财富。
这句谚语提醒我们,人类的基本需求存在于物质之外。
起源和词源
众所周知,这句谚语来自《新约》马太福音中记录的话语。耶稣基督在旷野禁食40天后,魔鬼试探他说:”把这些石头变成面包吧。”
耶稣回答说:”人不是仅靠面包就能活着的,而是靠神口中所出的每一句话。”
这些话本身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旧约》申命记。摩西对以色列人说了这些话。
他回顾了他们在旷野40年的试炼,解释了神所提供的天粮吗哪的意义。
在日本,这句话从明治时期开始通过《圣经》翻译传播。它逐渐脱离基督教背景,成为一句常见的谚语。
人们跨越宗教界限接受了它,将其视为表达仅凭物质财富无法满足人类这一普遍真理的短语。这句谚语的特点是通过”面包”这一具体形象象征性地代表所有可见的物质事物。
使用例子
- 我的薪水涨了,但人不是仅靠面包就能活着的——我不能继续做一份没有意义的工作
- 他成功了,什么都能买得起,但正如人们所说,人不是仅靠面包就能活着的——他似乎没有在内心找到满足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传承了数千年,因为它敏锐地抓住了人性的本质。回顾人类历史,长期以来获得生存食物是首要任务。
但奇怪的是,即使保证了最低生存需求,人类也从未满足过。
他们在洞穴壁上作画,唱歌,讲故事,向神祈祷。这些活动与生存没有直接联系。
然而,自古以来人类总是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些活动中。为什么?因为人类不仅仅是生物存在,而是寻求意义的存在。
我们无法逃避”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人心无法忍受只是吃饭、睡觉、再吃饭的循环。
我们想要被爱、被认可、完成某事、触摸美好的事物、帮助某人。这些欲望无法通过面包来满足。
这句谚语用简单的话语表达了人类是生活在物质之外维度的存在。它说的是人类尊严本身。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人类大脑有多个称为奖励系统的神经回路,每个都用不同的化学物质运作。像食物和金钱这样的物质奖励会触发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的释放。
这种多巴胺产生”更多”的欲望,但实际上本身并不产生太多满足感。换句话说,即使你不断吃面包,你的大脑只是寻求”下一个面包”,很难达到深度满足。
另一方面,人际关系、社会贡献和创造性活动激活不同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催产素。这些是产生”满足”感觉的回路。
有趣的是,当只有多巴胺系统持续受到刺激时,大脑逐渐变得不那么敏感。同样的奖励不再满足。神经科学称这为奖励系统的脱敏。
更值得注意的是,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高层次需求,如尊重和自我实现,自然会削弱对低层次生理需求的依恋。
这是因为大脑中的多个奖励系统相互平衡。只追求面包的生活会破坏神经回路的平衡,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慢性不满足的状态。
这句谚语在科学时代之前就看透了人类大脑设计有多层奖励系统这一事实。
今日启示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培养辨别什么是真正富足的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光鲜的生活会感到焦虑。
我们拼命想要获得更昂贵的东西。停下来想想。你真正在寻求什么?
你不需要否定物质财富。舒适的生活很重要。但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的是,关注那些满足你内心的事物。
听你最喜欢的音乐的时间,与所爱的人共度的时光,感受自己成长的时刻,遇到某人微笑的机会。这些无形的价值才是真正丰富你生活的东西。
从今天开始,为什么不比购买东西更重视那些触动你内心的体验呢?可能是散步,或者与朋友的对话。
小事就好。有意识地增加内心感到”活着”的时刻。这就是这句谚语向我们展示的通往真正富足生活的道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