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かれ者の小唄”的读音
Hikaremono no kouta
“引かれ者の小唄”的含义
“被拖拽者的小调”是一个谚语,描述的是被逼入绝境或困难处境的人仍然表现强硬或假装冷静镇定的情况。
这个谚语用于描述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的人拒绝接受现实并装腔作势的情况。它指的是人们在应该认真对待严重情况时,却表现得若无其事或找借口的行为。
即使在现代,这个表达也用于诸如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找借口说”反正学习很无聊”,或者在工作中犯错的人变得反抗说”这份工作不适合我”等情况。它表达的是一种表面看起来坚强但内心实际上困扰或动摇的状态。
使用这个表达的原因是它准确地捕捉到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当被逼入绝境时,作为人类防御机制而想要维护自尊的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
起源与词源
“被拖拽者的小调”的起源与江户时代的刑罚制度密切相关。这里的”被拖拽者”指的是作为罪犯被押往刑场的人。
在江户时代,犯了重罪的人有时会受到游街示众的刑罚。这是一种公开处决的形式,罪犯被放在马上或轿子里游街示众,暴露在公众面前。最终,他们会在刑场被处决,这是当时最重的刑罚之一。
有趣的是,有记录显示在这种游街过程中,罪犯有时会唱歌或作辞世诗。即使在面临即将死亡的极端情况下,有些人也会表现得很开朗或显示出反抗的态度。
这种场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终产生了”被拖拽者的小调”这个表达。面临死亡的绝境却还在唱歌的景象,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一定是令人难忘的场面。
从这个历史背景出发,这个谚语作为表达人类即使被逼入绝境也要逞强心理的短语而确立下来。
趣闻
在江户时代的游街示众中,罪犯作最后一首诗成为了惯例。这被称为”辞世诗”,其中一些成为了传承至后世的著名诗句。这或许是面临死亡的极端情况下,试图维护人类尊严的最后表达。
“小调”这个词本身也很有趣,它指的是江户时代在平民中流行的短歌。换句话说,它表达的是尽管处于严重情况却轻松地唱着随意小调的轻松感。
使用例
- 我那个被公司裁员却说”感到解脱自由了”的同事,真是被拖拽者的小调
- 我儿子入学考试失败后说”那所大学也没那么好”,这也可以说是被拖拽者的小调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被拖拽者的小调”现象变得更加复杂。经历失败或挫折的人在网上发布逞强言论的景象已经司空见惯。在”辞职后变得自由了”或”分手后感到神清气爽”等帖子背后,往往隐藏着深深的创伤和焦虑。
特别是在现代,由于不断暴露在他人的评价之下,对显示弱点的抵触情绪变得更强。求职屡屡被拒的学生说”没有好选择,都是黑心公司”,或者创业失败的人分析说”时代还没有准备好”,可以说是现代版的被拖拽者的小调。
另一方面,随着对心理健康理解的加深,人们也开始关注这种逞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人们指出了持续压抑真实感受的危险性,也在讨论诚实承认弱点的重要性。
然而,保护人类自尊和尊严的欲望并不一定是坏事。有时,这种”小调”可以作为争取恢复时间的方式或心理防御机制发挥作用。在现代社会,理解这种微妙的平衡可能变得更加重要。
当AI听到时
选择”小呗”这一音乐体裁,体现了江户平民独特的生死观。小呗是伴以三味线的轻快洒脱歌谣,是在游廓和戏棚中深受喜爱的娱乐音乐。在处刑这样重大的场面,为什么不是厚重的谣曲或念佛,而是要唱这种轻快的”小呗”呢?
江户时代的处刑与现代不同,具有高度公开性的看戏性质。游街示众对平民来说是一大娱乐活动,罪人最后的表现会成为评价的对象。在这里唱”小呗”,是为了掩饰对死亡的恐惧,贯彻到最后一刻作为潇洒江户人的美学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小呗”并非单纯的逞强,而是体现了日本文化将悲剧升华为艺能的特质。就像歌舞伎”道行”中殉情的恋人们美丽地歌舞一样,连死亡这一终极悲剧都要转化为美的表现。这是与西方悲剧观根本不同的生死观。
现代社交媒体上遭到网络围攻的人物用轻妙的推文反击的现象,也属于这种”引かれ者の小唄”的系谱。以轻松姿态化解绝境的态度,是从江户时代延续至今、作为日本人集体无意识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
给现代人的启示
这个谚语教导我们人类内心的复杂性以及接受它的重要性。当有人在困难情况下表现强硬时,重要的不是简单地批评他们,而是理解这是他们保护内心的方式。
在现代社会,诚实承认失败和挫折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有时表现强硬也是必要的。不必因为无法立即接受现实而责备自己。可以花一些时间直到内心准备好。
另外,当周围的人在唱”被拖拽者的小调”时,用温暖的眼光守护他们是很重要的。要让那个人真正恢复,首先必须确保情感安全。通过理解逞强背后的真实感受并在适当的时机提供支持,可以建立更好的关系。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临困难阶段。在那些时候不需要完美。有时一边唱着小调一边按自己的节奏前进也是可以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