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竹の勢い”的读音
Hachiku no ikioi
“破竹の勢い”的含义
“破竹之势”是一个谚语,描述事情进展顺利且势头无法阻挡的情况。
这个表达来自竹子纵向劈开的方式——一旦你用刀刃开始切割并劈开几个竹节,之后它就会自然地继续劈开。换句话说,它指的是一旦势头建立起来,事情就会以如此强烈的力量发展,没有人能够阻止。
这个谚语特别用于描述连续成功或胜利的情况。它完美地表达了一个接一个地克服障碍并取得进展的情况,比如体育比赛中的连胜、商业上的快速发展,或学习和理解上的进步。它传达的不仅仅是”有势头”,还有这种势头具有必然性并作为自然流动继续下去的细微差别。即使在今天,当想要强调势头的强度和连续性,表达某事如何继续顺利发展时,这仍然是一个有力的谚语。
起源与词源
“破竹之势”的起源基于中国古代文献《晋书》中记录的历史事实。它源于公元280年晋朝将军杜预攻打吴国的轶事。
当杜预渡过长江前往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时,他收到朝廷暂时撤退的命令。然而,他说:”我们现在的势头就像破竹一样。一旦我们突破几个竹节,其余的就会在刀刃前自然劈开”,并继续进攻。
这里的”破竹”指的是纵向劈开竹子。因为竹子的纤维是垂直排列的,一旦插入刀刃并开始劈开前几个竹节,之后就会自然地继续劈开,无需施加太多力量。杜预将竹子的这种特性比作军事势头。
杜预的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吴军接连败北,吴国最终投降。这场战役统一了中国,杜预的话语代代相传。它在平安时代左右与中国典籍一起传入日本,并确立为表达强烈势头的谚语。
趣闻
竹子实际上很容易纵向劈开——即使是孩子也能毫不费力地将长竹子劈成两半。这是因为竹子纤维在垂直方向上有序排列,所以一旦形成裂缝,它就会自然地沿着纤维撕裂。
创造这个谚语的将军杜预不仅在军事方面出色,在学术方面也很优秀,特别以其对《春秋左氏传》的注释而闻名。也许正因为这些话出自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它们才成为如此准确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
使用例
- 她的团队本赛季以破竹之势连续获胜
- 新产品以破竹之势热销,生产跟不上需求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破竹之势”已成为表达数字时代独特现象的非常合适的谚语。
社交媒体上的病毒式传播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当一个帖子成为讨论话题时,它通过分享和转发呈指数级传播的方式正是破竹之势。YouTube博主订阅数的快速增长和应用下载量的爆炸性增长也是这个表达完美适用的现象。
在商业世界中,一旦初创公司步入正轨,就会创造出”增长的良性循环”,其中筹资、人才招聘和业务扩张在连锁反应中成功。这也可以称为现代版的破竹之势。
另一方面,”仅凭势头是危险的”这一认识在现代也已传播开来。快速增长往往带有可持续性问题,不考虑环境影响或社会责任的破竹之势可能成为批评的目标。
此外,在我们的信息社会中,势头的变化也很激烈,昨天还有破竹之势的公司或趋势一夜之间突然失去动力的情况并不罕见。现代人可能需要在认识破竹之势价值的同时,更仔细地思考破竹之势的可持续性和影响。
当AI听到时
竹子纵向劈开时,为什么会如此迅猛地一气呵成地裂开呢?其秘密就在于竹子独特的结构。竹子在节与节之间是中空的,纤维沿着纵向整齐排列。一旦出现裂缝,力量就会沿着这些纤维传播,接连突破一个个”竹节”这样的分界点。关键在于,只要最初的一击得手,之后竹子自身的结构就会放大劈裂的力量。
人类的心理结构也惊人地相似。我们的自信心被”小小的成功”这样的节点所分割,突破一道壁垒后,面对下一个挑战的心理阻力会显著降低。心理学称这种现象为”自我效能感的泛化”,它表明在某一领域的成功体验会提高我们在其他领域的挑战欲望。
特别有趣的是,无论是竹子还是人类,”最初的一击”都是最困难的。竹子在最初下刀时需要最大的力气,但一旦开始劈裂就会自然进行下去。人类在迈出第一步时需要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但一旦品尝到小小的成功,”只要去做就能成功”的确信就会推动下一步行动。
古人在劈竹的瞬间,洞察到了人类成长与成功的本质机制。所谓势如破竹的”势”,并非单纯的速度,而是内部结构产生的连锁反应。
给现代人的启示
“破竹之势”教给现代人识别机会的眼光和在正确时机行动的勇气的重要性。
就像竹子开始劈开的”前几个竹节”一样,生活中也有决定性的时刻。通过不错过这些时刻并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事情之后就会自然地流动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因为要求过于完美的准备而错过行动的时机。但这个谚语鼓励我们说”当你有势头时就行动,即使你不完美”。
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破竹之势”。它不一定必须是华丽的成功。在你的生活中应该有各种类型的”破竹之势”——由日常小积累创造的学习势头、扩展人际关系的势头、建立健康习惯的势头。
珍惜并培养那种势头,有时勇敢地将自己托付给那种流动。它一定会带你到超出想象的地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