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牙齿消失舌头犹存”
Ha horobi shita sonsu
“牙齿消失舌头犹存”的含义
这句谚语意味着灵活的事物比坚硬的事物更持久。坚硬顽固的事物乍看之下可能显得强壮。
但实际上它们面对外力和变化时很脆弱。它们容易破裂或折断。另一方面,柔软适应性强的事物能够根据情况改变形态,长期生存下去。
人们在谈论如何生活或处理情况时使用这句谚语。它教导我们灵活应对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
即使在现代社会,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灵活适应的态度。这比固守僵化的思维或方法要好。
力量不一定是硬度。真正的力量在于灵活性。这句话包含着深刻的洞察。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被认为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老子》中记录的教导。老子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哲学家。他以教导灵活性和谦逊的价值而闻名。
在《老子》中,有一段话说”舌之存也,以其柔也;齿之亡也,以其刚也”。这个教导传到日本,成为了简洁的表达”牙齿消失舌头犹存”。
老子相信像水一样柔软、能够根据情况改变形态的事物实际上是最强的。
当你观察人体时,坚硬的牙齿会随着年龄增长而破损或脱落。但柔软的舌头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保持着功能。
这个熟悉的事实被用作如何在世界上生活的比喻。坚硬顽固的事物面对外力容易破裂。灵活适应的事物生存得更久。
这个教导是东方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这句谚语通过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身体比喻表达了如此深刻的哲学。它是祖先智慧的结晶。
使用例子
- 那家公司改变业务以适应时代,真是”牙齿消失舌头犹存”——他们今天仍然蓬勃发展
- 他以前固执不灵活,但随着年龄增长,似乎理解了”牙齿消失舌头犹存”的含义——最近开始听取别人的意见了
普世智慧
每个人都想要强大。我们想成为不向困难屈服的人,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但”牙齿消失舌头犹存”教给我们另一种形式的力量。那就是灵活性的力量。
坚硬的事物容易破裂。这不仅是物理定律,在生活中也是如此。过分固守自己想法的人无法跟上环境变化,变得孤立。
固执维持旧方法的组织会被时代抛弃。看似坚固不可动摇的事物实际上是最脆弱的。
为什么人类有这种本性?因为我们害怕变化。改变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东西感觉很可怕,就像否定我们的过去。
但我们生存所需要的是克服那种恐惧的勇气。
这句谚语传承了数千年,因为人类一直面临这种冲突。保持不变的舒适感与改变的必要性。
在这两者之间摇摆时,我们的祖先意识到”灵活”是真正的力量。这是即使在今天也没有改变的生活真理。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牙齿和舌头的不同命运精彩地展示了材料工程多年来一直在努力解决的基本难题。这是看似矛盾的现象:更硬的材料更容易破裂。
当你增加材料的硬度时,原子之间的键变得强烈固定。牙釉质的莫氏硬度为7,比铁还硬。
但这种硬度意味着没有空间来吸收冲击能量。当施加力时,材料无法通过变形和改变原子排列来释放能量。所以当超过某个阈值时,它会一下子全部破裂。
这就是为什么用锤子敲击钻石时它会碎成片。
另一方面,像舌头这样的柔性组织在受到外力时通过变形其结构来分散能量。橡胶即使弯曲数万次也不会破裂,因为其分子链可以在缠绕的同时移动。
这种”韧性”是长期生存的关键。
有趣的是,这个原理也适用于组织管理。被严格规则束缚的组织虽然高效但面对意外危机时很脆弱。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僵化的大公司一个接一个地倒闭。与此同时,能够灵活改变方向的公司生存了下来。牙齿和舌头的对比教给我们”通过变形获得力量”的重要性——这是与强度不同维度的耐久性。
今日启示
在我们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这句谚语教给我们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在坚持信念的同时保持灵活的价值。
当有人在工作中建议新方法时,你是否立即拒绝说”老方法就够好了”?当关系中意见冲突时,你是否只是拼命地想要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那可能是像坚硬牙齿一样的生活。
灵活并不意味着放弃信念。相反,它是为了保护真正重要的东西而有勇气改变形态。
像舌头一样,你根据情况改变移动方式,但不失去本质功能。如果你能那样生活,你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从今天开始,试着更有意识一点。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新事物。重新考虑自己的想法。
那种小小的灵活性将成为长期支撑你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