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求救赎却有六种恶性”的读音
goshō negai no rokushō aku
“祈求救赎却有六种恶性”的含义
这个谚语警告那些只祈求来世幸福而忽视今生努力的人会陷入六种恶劣品性。
希望来世安宁本身并不坏。问题在于只依赖这种愿望而忽视现在。
那些逃避真正努力而只是希望”总有一天会得救”的人会养成各种坏习惯。他们变得懒惰,逃避眼前的挑战。
他们变得贪婪,总是寻求捷径。他们嫉妒别人的幸福。这些恶性随着时间越来越强。
这个谚语用来警告那些只谈理想和愿望却从不实际行动的人。人们说”不要陷入祈求救赎却有六种恶性的境地”。
它批评只是口头上的空洞信仰。它警告不要想要不劳而获的结果。
今天,我们可以理解为对那些只谈目标而不采取行动的人的警告。它适用于那些梦想未来幸福却不珍惜当下的人。
起源和词源
关于这个谚语起源的明确书面记录有限。然而,它明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后生”是佛教术语,意思是来世或下一世。”后生愿”意味着希望来世幸福或转生极乐。
这个短语在日本佛教文化中被广泛使用。”六性”中的数字”六”在佛教中经常出现,代表人类的迷惑和痛苦。
例子包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道)。
这个谚语警告不要忽视今生的修行和善行而只希望来世的安逸。佛教本来强调通过日常修行来磨练心灵。
那些忽视这一点而只用空话祈求来世的人会陷入懒惰和贪婪等恶性。这就是谚语指出的悖论。
关于”六性恶”具体指哪六种恶性有各种理论。最可能代表基本的人类烦恼,如懒惰、贪婪、嫉妒、愤怒、抱怨和傲慢。
这个谚语包含了重视修行的佛教教义。它显示了放弃今生努力而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来世实际上会导致人堕落腐败。
使用例子
- 他只梦想成功而不努力工作,真是祈求救赎却有六种恶性
- 让我们不要陷入祈求救赎却有六种恶性的境地,而是一步一步做好今天能做的事
普世智慧
这个谚语描述的人性确实深刻。每个人都有想要逃避痛苦现实的时刻。
在这种时候,人们试图通过希望”总有一天会得救”或”未来一定会变好”来寻求内心平静。
然而,我们的祖先看到了其中隐藏的危险。对未来的希望可以支撑人们,但也可能成为逃避现在的借口。
逃避今天努力而只等待明天好运的心态会逐渐使人懒惰。它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了面对现实的力量。
更有趣的是,这个谚语说的是复数的”六种恶性”,而不只是”一种恶”。这里有一个洞察:一种逃避会引发各种坏习惯的连锁反应。
逃避努力的懒惰创造了寻求安逸的贪婪。这滋生了对他人的嫉妒。最终发展成愤怒和抱怨来为自己辩护。
人心的腐败就是这样分阶段进行的。
这个谚语能够传承如此之久,是因为人类根本上是想要逃避”此时此地”的存在。
谈论理想很容易,但稳定的实践很困难。这就是为什么这个警告能够跨越时间继续引起共鸣。
AI的观点
人类大脑倾向于选择今天的10万元而不是一年后的100万元。行为经济学称之为”双曲贴现”。
有趣的是,这个贴现率在时间上并不恒定。例如,人们可以选择”一年零一天后的110万元”而不是”一年后的100万元”。
但在比较”今天的100万元”与”明天的110万元”时,他们选择今天。换句话说,人们在比较遥远的未来选项时很冷静。
但当利益就在眼前时,他们突然变得急躁。
这个谚语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它通过”后生”和”六性”的对比完美地捕捉了这种不对称性。死后的救赎是一个终极遥远的利益。
从数学上讲,它的价值几乎被贴现为零。与此同时,即时的欲望看起来被夸大了许多倍的实际价值。
研究显示,人们将一个月后的奖励贴现到大约一半的价值。当变成几年或几十年后时,主观价值接近零。
换句话说,”希望来世却败给六性”不是意志薄弱。这是人类时间感知系统内置的结构性缺陷。
这个谚语在没有脑科学或行为经济学的时代就掌握了人类决策机制的本质。
今日启示
这个谚语今天教给你的是平衡梦想和现实的重要性。
我们每天都怀有各种目标和理想。我们想要健康、成功和幸福。有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
但仅仅停留在那里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今天朝着那个理想迈出一小步。
在现代社会,我们有更多机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别人的成功而感到焦虑。我们通过自助书籍梦想理想的生活。
然而,如果你只是满足于谈论理想而没有实际行动,你就有陷入这个谚语警告的”六种恶性”的风险。
你能做的是怀着远大目标的同时专注于此刻能做的事。你不需要追求完美。
小小的努力就足够了。每天前进一点点的态度将真正帮助你成长。结果,它将引导你走向你渴望的未来。
梦想未来和活在当下不是对立的事情。通过珍视两者,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丰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