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兵卫撒下种子,乌鸦就来刨掘”的读音
Gonbee ga tanemakya karasu ga hojikuru
“权兵卫撒下种子,乌鸦就来刨掘”的含义
这句谚语描述了一个人辛勤工作,但另一个人却破坏了这种努力的情况。就像权兵卫小心翼翼地种下种子,却被乌鸦立即刨出来吃掉一样,它展示了辛勤工作如何被浪费。
当有人粗心地破坏了另一个人建立起来的东西时,人们会使用这个说法。例如,一个人存钱,另一个人却浪费钱。一个人仔细清洁,但其他人立即把它弄乱。
这句谚语表达了付出努力的人所感受到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即使在今天,这种模式在团队合作和家庭生活中也经常出现。当建设性和破坏性行为同时发生时,结果是零进展甚至负进展。
这句谚语完美地捕捉了这种荒谬的情况。
起源和词源
这句谚语的确切起源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据信自江户时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使用。
“权兵卫”这个名字在许多谚语和民歌中出现,作为江户时代普通人的代表性名字。它并不指代真实的人。
相反,它代表一个典型的农民,一个象征性的”普通人”。权兵卫在落语说书和民歌中也经常出现。
这句谚语的背景在于农业本身的性质。即使农民小心翼翼地一颗一颗种下种子,乌鸦也会紧跟在后面刨出那些种子来吃。
这种场景是江户时代村庄农民日常的挫败感。
从播种到收获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努力。但如果乌鸦吃掉种子,所有的工作都会瞬间消失。
农民们可能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这种不合理的情况。看到自己的努力被他人破坏的挫败感和无奈被浓缩在这几个字中。
这句谚语将生活在农业社会中的人们的真实感受结晶成了人生教训。
使用例子
- 我终于整理好了一切,但就像”权兵卫撒下种子,乌鸦就来刨掘”一样——孩子们立刻就把它弄乱了
- 我努力削减开支,但那个部门浪费钱,所以真的是”权兵卫撒下种子,乌鸦就来刨掘”
普世智慧
这句谚语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捕捉了人类社会中始终存在的”不对称努力”的现实。建设需要时间,但破坏是瞬间的。
积累需要耐心,但拆毁很容易。这种不公平是人类社会在所有时代的基本特征。
有趣的是,这句谚语并没有说”乌鸦是坏的”。乌鸦只是遵循它们吃种子的本能。它们没有恶意。
换句话说,那些破坏他人努力的人不一定有恶意。他们无意识地行动或只考虑自己的便利,结果却抵消了别人的辛勤工作。
这种模式是人际关系困难的核心。
更深入地思考,这句谚语显示了”合作的困难”。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但我们也有个人欲望。
为了共同利益而约束自己与满足自己的欲望。当这两者无法平衡时,权兵卫和乌鸦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
我们的祖先知道改变这种荒谬模式有多困难。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用幽默的方式把它变成了谚语。
通过分享这种理解,他们试图减轻心中的负担,哪怕只是一点点。
当AI听到这句话时
用数字来看权兵卫和乌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不公平结构。权兵卫耕地、买种子,弯腰一颗一颗地种植。
如果我们用时间和精力来计算,这需要100个单位。与此同时,乌鸦只是从天空中观察,在种子种下的那一刻俯冲下来刨掘种子。
它们的成本只有大约5个单位。然而乌鸦获得的好处(种子)与权兵卫应该获得的相同。换句话说,乌鸦以零投资获得了20倍的回报。
这种结构的可怕之处在于,随着更多乌鸦的到来,权兵卫的损失会加速。博弈论证明,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合作者减少,剥削者增加”的恶性循环。
当一只乌鸦看到另一只获得好处时,它会想”如果那只在获利,我也应该”并加入其中。这进一步减少了权兵卫的份额。
最终,权兵卫自己也放弃了,想着”种种子没有意义”。结果,没有人再种种子,包括乌鸦在内的每个人都饿死了。
同样的模式在现实社会中重复。当音乐和电影的非法下载增加时,创作者停止创作,内容本身最终消失。
这句谚语用一句话表达了人类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一个难题:短期剥削导致长期相互毁灭。
对今天的启示
这句谚语教给现代人的是”创造努力环境的重要性”。仅仅努力工作是不够的。你需要安排条件,使努力能够结出果实。
无论在家里还是工作中,如果一个人在努力工作而另一个人在破坏它,首先需要对话。权兵卫告诉乌鸦”请不要吃种子”了吗?
乌鸦知道权兵卫的挣扎吗?在大多数情况下,问题不是出于恶意,而是缺乏理解。
如果你处于权兵卫的位置,重要的是要向他人传达你的努力并寻求合作。如果你只是默默地继续工作,其他人可能不会注意到你的挣扎。
另一方面,你自己可能是某人的”乌鸦”。你也需要谦逊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在抵消别人的努力。
最终,这句谚语教给我们”合作的困难和重要性”。每个人都尊重他人的努力,思考自己能为整体做什么。
这种意识将权兵卫和乌鸦之间徒劳的关系转变为建设性的合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