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を食らわば皿まで”的读音
doku wo kurawaba sara made
“毒を食らわば皿まで”的含义
“如果要吃毒,连盘子也要吃掉”意思是一旦踏上了危险或困难的道路,就不应该半途而废,而应该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这句谚语用于已经陷入不可逆转的情况时。通过使用极端的表达——既然已经吃了毒,就要把盘子里剩下的毒全部接受——来教导彻底完成事情的决心的重要性。它用于诸如开始高风险商业投资、接受困难挑战,或者当问题已经发生时,想要表达自己承担责任并处理到底而不逃避的决心等情况。
即使在现代,当启动新项目或在做出重要人生决定(如换工作)后,人们使用这个表达来向自己和周围的人展示决心。这是一句体现日本彻底精神的有力谚语——相信半心半意的努力不能期待成功。
起源与词源
“如果要吃毒,连盘子也要吃掉”的起源被认为是在江户时代从民间智慧中产生的。在当时的日本,因有毒植物和蘑菇而食物中毒的情况并不少见。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这个表达诞生了。
有趣的是这个短语的结构。”吃毒”这个表达不是简单地指摄入有毒物质,而是作为明知危险却要做某事的比喻。而”连盘子也要吃掉”这部分是关键点。
在江户时代的用餐礼仪中,剩饭被认为是极其无礼的。即使意外吃到有毒植物,也有一种思维方式认为一旦把东西放进嘴里,就应该吃到最后。这种思维方式也与武士精神相连——与其半途而废,不如下定决心接受到底更好。
此外,陶瓷在当时是珍贵物品,据说连被毒污染的盘子都要舔干净这种珍惜食物的含义也被融入其中。从这种历史背景出发,这句谚语作为一旦踏上危险道路就应该坚持到底而不是半途而废的教训而确立下来。
使用例
- 既然我们已经开始了新事业,就让我们以”如果要吃毒,连盘子也要吃掉”的精神坚持到底
- 既然我们已经走到这一步,”如果要吃毒,连盘子也要吃掉”——我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求职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如果要吃毒,连盘子也要吃掉”的解释呈现出复杂的一面。在信息时代,一个决定可以瞬间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影响可能是不可估量的。当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以负面方式传播时,像这句谚语所建议的那样坚持到底在我们当前时代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答案。
在商业世界中,初创公司的”转向”概念受到关注。这意味着当原计划进展不顺时要大胆改变方向。这与传统的”如果要吃毒,连盘子也要吃掉”精神相反,但在我们快速变化的现代世界中,灵活性往往被认为是成功的关键。
另一方面,在现代仍有这句谚语具有重要意义的情况。对环境问题的努力、长期研发和人才培养是即使短期内看不到结果也需要持续的领域。此外,在人际关系中,与建立了信任关系的人一起面对困难到底的态度在现代仍然受到高度重视。
现代的挑战可能是拥有判断”应该坚持多久”和”何时应该改变方向”的标准。
当AI听到时
“毒を食らわば皿まで”完美诠释了现代行为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效应”,体现了先人的智慧。沉没成本效应是指人们因为舍不得已经投入的时间或金钱,即使明知会造成损失也要继续下去的心理陷阱,这一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等人系统化阐述。
有趣的是,江户时代的人们就已经准确把握了这种认知偏差。从理性判断来看,既然已经喝了”毒”就应该立即停止,但人们往往会想”都已经到这一步了”,于是连盘子都要舔干净。这与现代的赌博成瘾、亏损项目的持续投入、对濒临破裂关系的执着等行为,在心理机制上完全一致。
卡尼曼的实验证明,约有八成的被试者会陷入沉没成本效应。也就是说,这句谚语在科学研究问世的数百年前,就已经用语言准确描述了人类八成人群都具有的普遍心理弱点。
现代称为”协和效应”的这一现象,日本人用”毒与盘”这一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表达。这种精准性体现了敏锐的人性观察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先人的洞察与现代科学不谋而合时,让人不禁感叹跨越时代的人性理解之深刻。
给现代人的启示
“如果要吃毒,连盘子也要吃掉”教给现代人的是,你不能用半心半意的决心取得真正的成果。当你挑战新事物时,如果从一开始就想着”如果进展不顺就半途而废”,那个挑战可能已经半失败了。
在现代社会,效率和理性往往被强调,但有时,即使看起来效率不高,通过坚持到底也能看到风景。这些是半途而废的人永远看不到的特殊风景。
当然,盲目推进并不总是正确答案。重要的是,当涉及到你真正认为重要的事情时,要有面对困难到底的决心。这种决心将帮助你成长,并成为获得周围人信任的源泉。
在人生中,绝对有应该以”如果要吃毒,连盘子也要吃掉”精神来面对的情况。当那个时候到来时,不要害怕继续走到最后。前方一定有美好的东西在等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