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灯持ち”的读音
Chōchin mochi
“提灯持ち”的含义
“提灯笼的人”指的是对权势者或上级表现得卑躬屈膝的人,通过试图取悦他们和照顾他们的需求来跟随他们。
这个表达通常用于批评的语境中。它不是简单地指帮助某人,而是描述一种没有自己意见、用奉承来讨好他人的态度。它常用于工作场所来形容过度讨好老板的下属,或在政治界指那些跟随权势者的人。
使用这个词的原因是这种行为在旁观者看来显得令人不快或卑躬屈膝。它包含了对单方面抬高他人同时将自己置于较低地位这种态度的批评,即使在关系应该平等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即使在今天,当我们看到过度体贴或卑躬屈膝的行为时,”那个人是提灯笼的人”这个表达被用来指出某人缺乏独立性或奴性。
起源与词源
“提灯笼的人”的起源在于江户时代的夜间出行习俗。当时,夜间行走时灯笼是必需品,但地位高的人或商家的当家从不自己提灯笼。相反,仆人或学徒会走在主人前面,用灯笼照明道路。
从这个场景产生了”提灯笼的人”这个词。提灯笼的人在引导主人并确保安全旅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他们也处于从属地位,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是总是跟在主人身后。
在江户时代的社会中,这种主仆关系是明确确立的。提灯笼的人不仅仅是照明助手,而是象征着对主人的忠实服务。最终,这个具体行为开始被比喻性地使用,指那些跟随和照顾他人的人,特别是那些对权势者或上级表现得卑躬屈膝的人。
据说这个词在明治时期左右确立,至今仍在使用,因为这种主仆关系结构在不同时代都容易理解。
趣闻
江户时代的灯笼不像现代手电筒那样明亮。只有一根蜡烛的光亮,只能照亮脚下的直接区域,所以提灯笼的人必须走得非常靠近主人才有用。这种身体上的接近可能使心理上的从属关系更加明显。
此外,灯笼上经常印有家纹或店名,所以提灯笼的人也是那个家庭声誉的行走代表。换句话说,他们也充当展示主人威望的装饰品。
使用例
- 只是做部门经理的提灯笼的人不会帮助你发展真正的技能
- 那个政治家周围只有提灯笼的人,没有人给出诚实的意见
现代解读
在当代社会中,”提灯笼的人”的概念具有了更复杂的含义。在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看到不仅在真实的工作场所,而且在网上通过”点赞”和回复来试图讨好权威人物。那些反复向网红和名人发布过度奉承评论的人可以被认为是现代版的提灯笼的人。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工作方式改革和对多样性的重视中,传统的等级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扁平的组织结构正在得到推广,下属可以轻松向上级表达意见的环境正在发展。由于这些变化,露骨的提灯笼的人行为变得不如以前有效。
然而,它并没有完全消失。相反,可以说它已经演变成更复杂和不太明显的形式。现代提灯笼的人行为已经融入日常生活:在会议中立即同意上级的意见,不表达批评意见,选择谈话话题来迎合上级的爱好和兴趣。
此外,随着人们对”忖度”(察言观色)一词的关注,在没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根据某人的感知意图行事有时被视为有问题的现代提灯笼行为。这个古老的谚语作为阻碍组织健康和创造力的因素发出了新的警报。
当AI听到时
江户时代的提灯人是一种职业,他们在漆黑的夜路上走在主人前方几步远的地方,为主人照亮脚下和前方的障碍物,开辟安全的通道。他们会选择避开石头和水坑的路线,让主人走得更舒适,有时还会说”请往这边走”来引导主人。
现代的”提灯人”有着惊人相似的结构。他们会提前揣摩上司的心情和想法,在会议前准备”符合部长想法的资料”来营造环境,或者说”部长的判断真是精准”来构建心理支撑。
两者的共同点是”提前铺路”这一行为模式。江户时代是清除物理障碍,现代则是清除心理障碍。而且,两者都甘当幕后黑手,让主人或上司感觉是”自己在判断和前进”,这一点也完全相同。
有趣的是,提灯人不仅仅是照明员,还承担着”向导”的角色。现代的察言观色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向导”——揣摩对方意图,提供最佳选择方案。人类权力关系中”提前服务”的本质,即使技术再发达也不会改变,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结构。
给现代人的启示
“提灯笼的人”这个谚语教给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道理。那就是珍惜我们真实自我的重要性。虽然想要被他人喜欢和认可是自然的,但如果我们为了这个目的完全放弃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观,我们就不能指望真正的成长。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元价值观得到认可的时代。你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是成为组织和社会宝贵资产的东西。虽然倾听上级和权威人物的意见很重要,但拥有自己的想法和在适当时候发声的勇气同样必要。
这个谚语也让我们思考人际关系的健康。真正好的关系是人们可以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与其单方面迎合他人,不如在有时承认意见分歧的同时建立建设性对话。你不需要成为任何人的”提灯笼的人”。你可以带着自己的光芒骄傲地行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