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学”的读音
Shigaku
“志学”的含义
“立志学习”意味着建立对学习的严肃承诺,并拥有终生持续学习的决心。
它不仅仅代表知识的获得或技能的提高,而是对学习的决心,用于品格形成和设定人生目标。正如孔子在十五岁时所说,其原意是在人生早期阶段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坚定将其作为人生基础的意志。即使在今天,无论年龄如何,在接触新学习时都会用作一种心态。这个词不是简单地在开始学习时使用,而是在表达将一生奉献给学习和掌握某事的强烈决心时使用。这是一个带着崇高抱负使用的词,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并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肤浅的学习。
起源与词源
“立志学习”源于孔子在中国古典《论语》为政篇中记录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孔子反思自己人生的著名段落,意思是”十五岁时,我立志学习”。
孔子接着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描述了人生的各个阶段,”立志学习”被定位为人生的起点。这个词随着佛教和儒学的传入而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就已经为知识分子所知。
江户时代,”立志学习”的概念随着寺子屋教育的普及而传播到普通民众。特别是在武士阶层中,十五岁被称为”立志学习之年”,作为确立学习承诺的重要里程碑而受到重视。明治时代教育制度颁布后,”立志学习”的理想作为教育的根本精神得以传承,至今仍是教育场所和人生转折点引用的经典教诲。
趣闻
孔子说”立志学习”的十五岁相当于现代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但那时的十五岁比现在要成熟得多。在古代中国,十五岁被认为是进入成年并承担社会责任的年龄。
“立志学习”中的”志”字最初是”士”(武士)置于”心”(心)之上的形式,代表武士之心,即坚强的意志。它包含着面对学习的心需要像武士一样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含义。
使用例
- 我儿子现在十五岁,真正到了立志学习的年纪,似乎开始对未来有了认真的思考
- 四十岁后,我怀着立志学习的精神进入研究生院,为人生开启了新的大门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立志学习”的概念超越了传统的年龄框架,获得了新的意义。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曾经获得的技能很快就会过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是像孔子时代那样”十五岁立志学习”的一次性决心,而是需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反复更新”立志学习”的精神。
在现代,回归教育和终身学习等概念受到关注,在职成人重返大学、挑战新资格或转行到不同行业的情况下,需要”立志学习”的心态。特别是随着AI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传统职业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无论年龄如何都要接触新学习的态度,作为生存策略是重要的。
此外,现代的”立志学习”不仅与个人成长相关,还与解决社会问题、创造可持续未来等更大目标相连。要解决环境问题、老龄化社会、不平等问题等现代社会的复杂挑战,跨越专业领域的跨学科学习和支撑它的坚强意志是不可缺少的。
当AI听到时
孔子在”十有五而志于学”中提到的15岁,虽然与现代初三学生年龄相同,但对待学习的态度却截然不同。现代的15岁少年被高中入学考试的外在压力追赶着,甚至没有余力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根本问题。据日本文部科学省调查显示,约六成初三学生回答”不知道学习对将来是否有用”。
通过这种对比可以看出,现代教育出现了结构性的颠倒现象。孔子时代是先有”志向”,然后基于志向来选择学问。但现代却是”制度”在先,学生被迫适应既定框架。虽然15岁就要求决定升学方向,但实际上探索自己兴趣和天赋的机会却极其有限。
有趣的是,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体现”志学”精神的15岁少年。那些热衷于编程的中学生,或是致力于环境问题的年轻人,正是处于”志于学”的状态。他们的共同点是,不是为了外部评价,而是凭借内在动机在学习。
现代的”15岁问题”凸显了教育系统的矛盾——在立志之前就强迫学生做出升学选择。真正的学习应该从”为什么要学”这个问题开始,但现代教育却只是一味地灌输”应该学什么”。
给现代人的启示
“立志学习”教给现代人学习是没有终点的。我们往往认为从学校毕业学习就结束了,但也许真正的学习从那里开始。
在现代社会,变化的步伐很快,昨天的常识变成今天的谬论并不罕见。在这样的时代,我们需要像孔子所展示的那样,反复更新”继续学习的意志”的勇气。无论年龄或地位如何,诚实承认”还有我不知道的事情”和”我还能更多成长”的谦逊是真正的力量。
此外,”立志学习”不是单纯的自我提升。它还包括试图将所学用于社会利益的利他精神。你的学习帮助某人的那一天一定会到来。为了那一天,今天为什么不试着挑战新的事物呢?你不需要完美。重要的是不让寻求继续学习的心之火焰熄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