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害あって一利なし”的读音
Hyakugai atte ichiri nashi
“百害あって一利なし”的含义
“有百害而无一利”表达的是存在极其多的害处和负面影响,而从中获得的好处或积极方面完全没有或极其稀少。
这句谚语是在评价某事物时使用的表达,指的是目标具有压倒性巨大的负面方面,几乎找不到任何积极方面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好处完全为零,而是表达一种好处与害处的程度相比太过微小,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
至于使用场景,它被用于批判性地评价坏习惯、有害行为、有问题的制度或做法。例如,用于损害健康的习惯、低效的制度,或恶化人际关系的行为。使用这种表达的原因是,它能够通过数字对比比简单地说”坏”更有效地强调严重性。即使在现代,它也被用作比较和审查风险与收益的情况下的决策材料。
起源与词源
“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起源被认为根植于古代中国古典思想。数字”百”自古以来就被用来表示”非常多”或”完全”的意思。另一方面,”一”被用作对比来表达”轻微”或”少数”。
这句谚语的结构采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对偶句式。这是一种通过”百害”和”一利”的数字对比来强调压倒性损失与微小利益之间差异的表达技巧。它随着中国古典文献传入日本,在江户时代的文学中也能找到类似的表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了”害”和”利”这一对立概念。这也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中的阴阳概念相关。基于万物必然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这一前提,它表达了这种比例极度倾斜的情况。
这句谚语在日本扎根的背景在于江户时代的商业文化。商人在做决定时需要不断权衡利润和损失,这种实用的思维方式也在普通民众中传播。在明确定义利润和损失计算的文化中,这句谚语作为实用智慧被接受。
使用例
- 香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所以这次我打算一定要戒烟
- 我知道长时间玩手机游戏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还是会继续下去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中,”有百害而无一利”特别在讨论数字时代的各种问题时被频繁使用。它在批评技术带来的负面方面的语境中被大量使用,如社交媒体上的网络骚扰、过度游戏成瘾和假新闻的传播。
在信息社会中,评价事物变得更加复杂。即使是过去会被明确判断为”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物,现在也倾向于从多个角度重新考虑。例如,过去被简单认为有害的娱乐和习惯,有时会从缓解压力和社交联系的角度重新评价。
另一方面,现代人需要在信息过载中快速做出决定,因此对像这句谚语这样易于理解的评价标准的需求也增加了。特别是在商业环境中,在强调成本效益和效率的文化中,它经常被用于批评投资回报率低的举措。
然而,在现代,对于”连一个好处都没有”这种极端表达也出现了质疑的声音。在强调多样性的价值观中,人们指出了忽视少数群体利益或长期价值的危险。因此,现在使用时需要更加谨慎的考虑。
当AI听到时
人类大脑有两种认知偏见:”损失厌恶偏见”和”确认偏见”。在损失厌恶偏见中,即使面对同等程度的损失和收益,人们对损失的感受会强烈2倍,但奇怪的是,对于不良习惯或有害行为,却会例外地寻找”说不定会有什么好处”的潜在利益。
“百害而无一利”中的”无一利”这种断定表达,起到了强制重置这种认知扭曲的心理制动器作用。如果说成”九十九害而有一利”,人类大脑必然会关注那个”一利”,开始”既然还有一点好处的话…”这样的自我合理化。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表明,人们在做出不理性选择时,即使只有1-2%的可能性,也会被”说不定”的期待所牵引。赌博成瘾就是典型例子,明知99%会输,意识却还是会被1%的获胜可能性所吸引。
“无一利”这种完全否定的表达,从物理层面阻断了这种”寻找例外”的思维回路。通过向大脑发出”不存在值得寻找的利益”这一明确指令,使冷静的损益计算成为可能,这是一种认知工具。这种断定表达,可以说是谚语真正的心理学价值所在。
给现代人的启示
“有百害而无一利”教给现代人的是在评价事物时拥有明确标准的重要性。正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判断力来辨别什么真正有价值,什么是有害的。
这句谚语给我们提供了停下来思考的机会。它成为重新考虑我们习惯性地继续或不加思考就接受的事物是否真的对我们有益的触发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倾向于被短期利润和快乐所吸引,但它也教导我们从长远角度评价事物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培养洞察力来发现那些现在看起来可能是小利益但将来可能造成巨大伤害的事物。
然而,在使用这句谚语时,我们不能忘记考虑他人立场和情况的同情心。对你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物对其他人可能有不同的价值。在认识多样性的同时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生活。这种平衡感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需要的智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