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して得取れ”的读音
Son shite toku tore
“損して得取れ”的含义
“损失而取得利益”意味着接受眼前的小损失,以便在将来获得更大的利润或成果。
这句谚语教导我们从长远角度而非短期角度来判断事物的重要性。在商业中,它代表了通过暂时削减利润来为客户提供良好服务,从而建立信任,最终通过口碑传播获得持续交易和新客户的理念。这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通过耐心或做出让步,关系得以加深,最终对自己有益。即使在今天,这种思维方式在投资、人力资源开发和品牌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受到重视。
起源与词源
“损失而取得利益”据说起源于江户时代商人的智慧。在那个时代,信任在商业中至关重要,存在着重视长期关系胜过眼前利润的文化。
江户商人珍视”三方良好”(sanpo yoshi)的精神,理想化让卖方、买方和整个社会都满意的商业。因此,有时接受损失来取悦客户,最终获得巨大信任和利润的理念深深扎根。
这句话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它作为商人指导书和商家家训传承下来。特别是在近江商人和大阪商人中,这种长期商业原则受到高度重视。
此外,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被理解为商业技巧,而是适用于一般人际关系的人生哲学。接受暂时损失以获得更大信任和利润的理念与日本互助精神深深相连,正如”善良不仅仅是为了他人”这句话所表达的。
趣闻
江户时代的商人有一个叫做”损失津贴”(son-ryō)的概念来实践这一教导。这是一个故意为损失做预算的制度,用于客户关怀和紧急应对。
现代商业概念”客户终身价值(LTV)”真正与”损失而取得利益”的精神相连。重视一个客户在其一生中带来的价值的理念,可以说是对江户商人智慧的现代传承。
使用例
- 在新员工培训上花费时间是”损失而取得利益”的方法
- 我们因降价而出现赤字,但让我们用”损失而取得利益”的长远眼光来看待
现代解读
在现代社会中,”损失而取得利益”具有了更复杂和多样的含义。在数字时代,这种思维方式以新的形式受到关注。
IT公司普遍使用”免费增值”模式,他们提供免费服务来聚集用户,然后再进行变现。YouTube和Instagram等平台也采用”损失而取得利益”策略,最初以亏损方式提供服务,一旦用户数量增加,后来通过广告收入获得利润。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这种思维方式有时会被误解。它可能被用作”忍耐会得到回报”的精神论证,成为为不公平工作条件或不合理要求辩护的工具。
在投资界,有一个叫做”止损”的概念,即接受小损失以避免大损失——这代表了从不同角度对”损失而取得利益”的现代解释,需要同时进行短期判断。
重要的不是盲目接受损失,而是做出战略性判断。
当AI听到时
根据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人类对于同样的金额,”失去的痛苦”比”获得的喜悦”要强烈约2.5倍,这被称为”损失厌恶偏见”。也就是说,失去1万日元的痛苦远远超过获得1万日元的快乐。这种心理特性被认为是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因为它有利于生存。
然而,”吃小亏占大便宜”这句话却推崇与这种本能完全相反的行为。为什么这样一个”违背天性”的教导会产生并传承至今呢?
答案在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在个人层面上,损失厌恶是合理的,但在社会互动中,有时却会成为束缚。比如,企业因为害怕降价竞争而坚持维持价格,结果却失去了市场份额。为了避免短期的”小损失”,反而招致了长期的”大损失”。
有趣的是,这句俗语并非单纯的精神说教,而是与现代博弈论中的”合作策略”和”先行投资逻辑”具有本质上相同的结构。古人在没有科学依据的情况下,就将克服人类认知偏见的智慧用语言表达了出来。这体现了理性控制本能这一人类特有的能力。
给现代人的启示
“损失而取得利益”教导现代人,生活的丰富性无法用短期的损益计算来衡量。你现在面临的困难和耐心,实际上可能是对未来的投资。
现代社会倾向于要求立即的结果,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随着时间培养的。为技能提升而学习的时间,为加深人际关系而体贴他人,为更好健康而改变生活方式。这些可能不会提供立即的回报,但从长远来看,它们肯定会丰富你的生活。
重要的不仅仅是忍耐,而是辨别那种”损失”是否有意义。根据你的价值观和目标,考虑那个选择是否真正与未来相连。一旦你做出了选择,就要有从容享受过程本身的心态。生活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也在于旅程本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