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能者不择笔”
Nōsho fude wo erabazu
“能者不择笔”的含义
“能者不择笔”意味着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受到工具或环境的影响。它表明真正的大师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展示自己的能力。
这个谚语经常与那些因为工具或环境而找借口的缺乏经验的人形成对比。它用于赞扬有技能的人的语境中,比如”那个人就像能者不择笔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产生结果。”
在现代,当运动员用旧设备展现惊人表现,或者工匠用简单工具创造出精美作品时,我们看到了这些话的真实性。
在商业世界中,它被用来评价那些尽管资源有限或条件不利仍能取得成果的人。这个谚语包含了一个深刻的洞察:真正的能力是一种内在力量,不依赖于外在条件。
起源和词源
这个谚语在文学中的确切首次出现并不清楚,但其结构揭示了一个有趣的背景。
“能書”指的是书法技艺精湛的人——艺术大师。在古代日本,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文字的技巧。它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表达一个人的品格和教育。
从平安时代开始,它是贵族的必修课。到了江户时代,它在武士阶层中广泛传播。
这个谚语表达了这样的观察:这样的书法大师不挑选毛笔。在那个时代,毛笔非常昂贵,获得一支好毛笔并不容易。
然而,真正的大师即使没有奢华的毛笔,甚至用旧的、磨损的毛笔,也能创作出精美的书法。
这个表达很可能源于在书法界实际观察到的事实。初学者更多地责怪工具,而大师从不把工具当作借口。
这个普遍真理通过书法的具体语境被表达出来。
最终,这个说法传播到了书法界之外。它成为了适用于所有技能和工作的普遍教训。
使用例子
- 她就像能者不择笔一样——在任何会议室都能做出有说服力的演示
- 他们说一流的厨师就像能者不择笔,他即使用家用锅具也能创造出精美的菜肴
普遍智慧
“能者不择笔”所说的普遍真理是对人类本质力量存在于何处这个问题的回答。
我们人类有一种心理,当面临困难时,会想要寻找外在原因。工具不好,环境不好,时机不好。这样想让我们可以回避自己的缺乏经验。
然而,这个谚语用严格而温暖的目光阻断了这样的逃避路线。
什么是真正的能力?它不是只有在外在条件完美时才出现的脆弱东西。它是一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持续展现的内在力量。
书法大师能够用旧毛笔写出杰作,因为他们的技巧不仅深深刻在手中,也刻在心中和身体中。
这个谚语之所以传承如此之久,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成长的本质。初学者责怪工具,中级从业者痴迷于工具,而大师超越工具。
这种成长模式在所有领域都是普遍的。
我们的祖先理解这一点。真正的力量是你在自己内心培养的东西,不受条件影响。它不仅仅是技术技能,也是精神成熟。
当AI听到这个时
当你检查熟练书法家的大脑时,会发生一个惊人的现象。当普通人使用新毛笔时,前额叶皮质——”有意识思考部分”——积极工作。
这是因为他们在有意识地检查毛笔的重量、毛的硬度和吸水性时写字。然而,在专家的大脑中,这种前额叶皮质活动急剧下降。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思考”工具的差异。
这是由于大脑可塑性——大脑通过经验改变的能力。经过数千小时使用毛笔后,控制无意识运动的小脑和运动皮质建立了自动纠正毛笔特性的回路。
例如,用重毛笔时他们无意识地减少力量,用轻毛笔时他们自然地施加更多力量。这种纠正在不到0.1秒内完成,所以人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调整”了。
更有趣的是,专家的大脑将工具识别为”身体的延伸”。在神经科学中,这被称为身体图式——就像网球运动员的球拍或司机对汽车尺寸的感觉一样。
对大脑来说,毛笔不再是”外部物体”,而是”自己手指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这个谚语并不是在表达关于不选择工具的精神理念。它表达的是大脑将工具整合为自己身体一部分的神经机制。
今天的教训
这个谚语今天教给我们的是在责怪环境或工具之前磨练自己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便利的工具和服务。最新的智能手机、高性能计算机、舒适的办公环境。然而,即使有了这一切,有些人仍然无法产生结果,而其他人却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惊人的成果。
这种差异来自哪里?
答案是你是否在自己内心培养了本质力量。工具确实很方便,但如果你过度依赖它们,你就会成为没有它们就什么都做不了的人。
重要的是培养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展示能力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如果你觉得因为环境或条件而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停下来想想。真的是工具或环境的问题,还是你需要更多地磨练基本能力?
真正的能力是能够在任何情况下展现的普遍力量。培养这种力量将引导你成为一个真正有技能的人。


评论